近年來,全球壟罩在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美中競爭擴大及通貨膨脹持續的情況下,產業亟需尋找新機遇並強化韌性。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工研院今(22)日至25日及10月28日至31日舉辦「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韌性社會 x 產業趨勢」為主軸,邀請各產業領域領袖與談,發表最新的趨勢洞察及2025年全球布局策略。首日上午開幕論壇發表《韌我行 科技致能 永續台灣》專刊,特別邀請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臺灣愛立信、臺灣電力公司、藍濤亞洲、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中華電信等產業專家與會,深入探討科技如何助力韌性社會的建設,並通過專刊發布呼籲各界關注議題,推動更多的討論與行動,提升科技抗險能力,共築永續發展的願景。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表示,為協助產業掌握商機,經濟部技術司長期支持智庫做產業趨勢與產業情報研究,涵蓋20個不同領域,協助台灣業者,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策略規劃、技術研發、市場分析等方面取得突破;也與30個公協會合作,提供產業會員最新產業趨勢與關鍵議題。面對全球風險事件與災害頻傳,欣見工研院今年以「韌性社會」為主軸,深入探討供應鏈、基礎設施、資源能源、生產力等韌性,並對標國際大廠,探討臺灣可行的做法,今年預計將有超過70位分析師上場,透過多位產業專家的觀點,盤點美、日、歐等強化韌性的作法,對標國際企業,提出臺灣可行的作法。在今天會場外,也特別展示了工研院強化社會韌性方面的科研成果,例如:臺灣有許多高山離島,以往高山物資只能以人力背負上山,一旦需要醫療物資或緊急救難,高酬載、長航程無人機就能派上用場,進行偏鄉的物資運送。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也會持續攜手產業,從智慧化、多元化、分散式及替代性的角度,全面打造韌性臺灣。
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表示,回顧過去幾年,全球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的供應鏈斷裂,與高齡少子所衍生的缺工議題,對全球社會與經濟帶來莫大衝擊,考驗著各國和各產業的應變能力,建立「韌性社會」成為所有人共同面對的議題。有鑑於產業轉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工研院做為產業智庫,會持續研發創新技術方案,建構整體社會對突發風險的預警、因應、備援與復原能力,應用於各項韌性建設需求,針對技術缺口預先加強準備,以科技能量因勢利導,協助臺灣面對每次全球產業與科技趨勢的重大轉變,甚至成為助力國際發展「韌性社會」的絕佳合作夥伴,充沛底蘊迎接未來的挑戰。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接著分享今年度《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專刊亮點成果。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深受颱風侵襲,同時缺乏天然資源需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島嶼經濟體,臺灣所面對的短期風險和長期壓力有其獨特性。工研院2023年度針對臺灣民眾2035年生活的期待樣貌進行調查,有92.6%民眾期望實現「防災無死角」的生活樣貌,顯示「韌性社會」是重要趨勢之一。臺灣轉型「韌性社會」需要超前規劃,仰賴預警機制、應變計畫及復原能力,才能在災害當下迅速反應,以及危機之後快速恢復,以降低社會經濟層面的衝擊。《韌我行:科技致能 永續臺灣》精選供應鏈、防救災、AI資安、交通運補、能源、醫護人力等10大關鍵議題,共收錄13章深入探討增強社會韌性的專論。由於災害與衝擊不會僅侷限於單一國家,若能從國際視角理解全球化的韌性社會建設進度,方能引他山之石為臺灣提供指引。本次開幕論壇特別邀請歐洲在臺商務協會常務理事周大企,帶來第一手歐洲及海外國家投入韌性議題的策略資訊,他強調臺灣的科技實力不容小覷,善用我們在基礎設施安全、抗險減災的創新經驗,將是協助全世界發展韌性社會的有力合作夥伴。
研討會後半段則邀請多位產業先進,齊聚一堂進行跨域趨勢對談,由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主持,與談者包含歐洲在臺商務協會常務理事分享國際網路韌性發展、臺灣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兼數位長吳進忠談電網建設與能源韌性、藍濤亞洲有限公司總裁黃齊元談科技創新與海洋韌性的經濟發展機會、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執行長錢宗良談疫後高齡社會如何建構醫療韌性、以及中華電信網路技術分公司副總羅志成談網路通訊與資訊安全韌性對產業的重要,分別從自身產業特性及專業角度給予寶貴建議,集思廣益臺灣共築韌性的嶄新解方。
工研院為台灣重要產業智庫,每年舉辦超過50場研討會,所提供的資訊與洞見,深受各界仰賴;其中,年底就等這場、臺灣規模最大的「眺望2025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每年更吸引超過3,500人次的參與,歷年邀請各產業領域領袖與談,發表最新趨勢洞察,成為產業各界對焦最新趨勢的瞭望臺。今年以「韌性社會 x 產業趨勢」為論壇主軸,並規劃首度邀集工研院跨單位韌性技術成果,包括快拆式驅控整合關節模組、物流無人機、城市供水智慧洩漏監測預警系統、緊急供水技術開發、韌性微電網之通訊傳輸同步技術、多重微電網組建韌性技術等,展現工研院在科技專案指導下的韌性技術研發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