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專題報導 >
 

物聯網產業生態之新思維

本文作者:董鍾明產業分析師       點擊: 2012-03-14 11:13
前言:

物聯網高附加價值往應用服務端集中

物聯網產業鏈由底層元件至靠近消費者的應用端,依IBM定義約可分為八大環節,愈底層的元件其共通性愈高,產品的標準化也愈高,甚至可共用於各種不同的應用之中,而產品一旦共通或標準化之後,產品競爭激烈,所能產生的附加價值自然下降。而愈往上靠近應用層的部分,由於需依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出不同的系統規劃,可重複複製的機率降低,因此衍生的附加價值自然較高。

以一個城市的智慧交通監控系統為例,底層元件可能包括車流量感測器裏的壓力感測器、MCU、無線通訊元件,或是攝影機裏的影像感測器、DSP及記憶體等,這些元件在不同應用之共通性高,競爭廠商之產品也眾多,價格競爭之下造成毛利下降。若是價低量大的情形,廠商尚能採以量制價的策略稍稍獲得利益,但在廠商技術不斷突破之下,元件的需求數量也會慢慢減少,例如中國大陸太湖的監控系統,過去需要置入水質感測器、氧氣感測器、…等等不同之感測器裝置,如今在功能整合之下,整個太湖的監控系統所需的感測器模組數量大幅減少。因此,底層元件端廠商正面臨價量皆萎縮的窘困狀況。

反之,終端的系統整合服務供應商則擁有較高之附加價值,由於每個客戶對物聯網服務所能提供的預期效益皆有不同的期待,甚至不同客戶皆有其不同之背景環境,因此相同的應用在不同的客戶要求之下,終端服務供應商必需提供客製化的服務設計。另外,物聯網的服務效益要能顯現,各環節的整合必需具備極高的系統化知識,換言之其必需掌握不同領域的核心能力。因此,終端系統服務供應商在物聯網產業鏈環節中佔有較高附加價值之戰略地位

全球物聯網廠商定位與規模

圖一為目前全球發展物聯網的主要公司規模與定位,縱軸代表該公司含蓋的產品範圍,愈往下表示該公司只著重在底層元件的開發,愈往上則表示該公司的產品愈靠近終端的應用服務。橫縱則代表該公司業務含蓋的銷售區域,愈往右表示該公司已涉足全球市場,愈往左則表示該公司以本國市場為主。至於圓圈大小則表示該公司之營業規模。

(本文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因此,由圖1可發現廠商營業額的規模要有所成長,除了跨足全球市場之外,產品定位也具有很大的影響關鍵,若能跳脫單純底層元件供應商的角色,進而朝應用服務商定位,就算銷售區域未能達到全球市場,營收的規模也會比同樣銷售區域的元件供應商來得大。這樣的趨勢也使得大部分廠商皆想盡辨法往系統端靠攏,本身具有準系統整合能量的廠商,即直接兼扮系統服務供應商之角色,最明顯的例子即為電信營運商,若電信營運商單純扮演提供電信網路的角色,其營收來源將侷限在資料數據的流量費用,對其營收的貢獻有限,因此全球的電信營運商皆朝應用服務商的定位進軍物聯網市場。


1:物聯網廠商規模與定位分佈  資料來源:中國電信;工研院IEK ITIS計畫 (2011/09)

台灣廠商集中於產業鏈前端之底層元件製造

台灣電子產業過去的發展軌跡一直是以產品的製造能力作為競爭優勢,此處所指的製造能力,除了產品品質良率保證之外,絕大部分的優勢其實是來自於低廉價格的競爭力,因此形成台灣電子產業一昧追求低成本製造的血汗工廠,及低毛利的產業環境。這樣的營運模式在過去電子終端產品市場快速且大幅度成長的時空之下,的確也能為台灣電子產業帶來源源不絕的獲利與成長動能。因此,各家廠商無不專注於自家產品之成本下降,以期在產品成長日益萎縮的市場狀況下,仍能維持營運競爭力。

台灣廠商習以單一產品製造優勢營運的模式,對於進入物聯網商機將面臨新的挑戰,如圖二所示,物聯網不是一個產品,而是個很發散的產業,過去台灣產業是做產品,但在物聯網不是做一個產品,是做一堆產品構成的服務,這種模式不是台灣廠商過去習慣之方式。硬體廠商如果不知道最終端需求的話,並不知道物聯網要如何達到最大效益,而且若從零組件出發去看物聯網,將不容易看清楚物聯網的意含,也不易獲得物聯網的最大商機。


2:台灣物聯網產業鏈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ITIS計畫(2011/06)

 

結論

總而言之,台灣切入物聯網產業商機的思維要有所改變,必需揚棄過去一向以製造為優先的策略,以及個別廠商以單一產品單打獨鬥的方式,必竟物聯網最難不在技術,而在整合過程中是跨產業的,台灣很少有公司可以確實做好完整的整合,因此,台灣若能把握即有製造及產品的優勢,朝系統整合與服務提供的方向邁進,物聯網將是台灣電子產業最佳的轉型契機。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