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物聯網 (IoT) 後,人工智慧 (AI) 正接棒在各行各業捲起千層浪!大到無人車/無人機、智慧製造、雲端資料中心,小到手機上的美顏拍照模式,都試圖借助 AI 增進效能,近日台灣 IC 大廠聯發科 (MediaTek) 也傳出已在手機處理器內建神經網路及視覺運算單元的 AI 架構設計。為加快速度學習 (Deep Learning) 的訓練與推論,具平行運算能力、先天擅長邏輯演繹的 GPU (繪圖處理器) 近年可謂聲名鵲起,搶盡了鋒頭;而聚焦視訊處理或張量分析的 VPU、TPU 專用晶片,也紛紛出籠為特定應用加足馬力、火力全開。
此外,為因應驗證不同演算法的效果,高度靈活的現場可編程邏輯陣列 (FPGA) 隨之再創高峰;另一方面,AMD APU 與 NVIDIA Jetson TX2 等異質融合運算架構,也備受矚目。不過,若要模仿人腦決策,還須為各種推論進一步找出前因後果的關聯性 (association),光有強悍的推理能力,並無法就通盤情勢做出合乎情理的認知與決定;上述產品供應商,也都同意須與 CPU 協作的觀點。於是,過去沒趕上 AI 派對的英特爾 (Intel),直接放眼 AI 的進階應用,推出全球首款有能力串聯片面 AI 認知並即時做出反饋的「Nervana 類神經網路處理器」(NNP)。
IoT 與 AI 的出現,最大的衝擊就是打破長久以來的產業水平分工隔閡,讓一向壁壘分明的「電子與電腦」分眾市場與專業領域,距離不再那麼咫尺天涯。在終端應用掛帥的今天,為滿足不同規模、不同場域所需,就連位居最上游的 IP 供應商,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從雲端走入民間,牽手系統商共商大計。由於效能與功耗具有抵換 (trade- off) 關係,安謀國際 (arm) 新一代 DynamIQ 運算架構,正是基於 AI 的多元垂直應用而生;可由 8 個不同架構、時脈的核心組成單一叢集 (Cluster),對提升運作效率與配置彈性大有幫助。
這樣的巨變,也反應在學校教育體系;有越來越多早期各自獨立的電子、機械與資訊系所,現多已整合在同一學院中、甚至乾脆合而為一。智慧聯網應用與雲端平台服務的帶動,加上半導體製程的進步、晶片架構的創新,AI 已不可與數十年前同日而語;然而,AI 最終有多少含金量?還得看能為市場創造多少產值。畢竟,真實的世界不是棋盤,變數永遠來得比我們想像得快且多;在商言商,若無實質效益,任憑 AI 如何令人心馳神往,終歸是炫技的櫥窗產品。歷史的長河總是冷酷,每次的潮起潮落總會淘盡一掛過往英雄,卻也造就另一波曠世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