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技術的長足進展,讓醫療、照護、保健得以借助連網突破時空限制,為遠距應用帶來一線曙光;而物聯網 (IoT) 與人工智慧 (AI) 的水到渠成,更加快邁向智慧化的腳步,且產品功能、對策措施越趨精準,甚至做到個性化服務。
例如,合乎醫療專業認可的穿戴裝置和智能植入物、聚焦女性族群需求的「Femtech」(取 Female+Technology 之意) 市場、藉由生理數據預見精神隱患等。另隨著資料的大量湧入,行動邊緣運算 (MEC) 的存在感也日益強烈。 在智慧化的過程中,資料是一切應用的基礎;然而,這容易挑動人們對隱私議題的敏感神經,特別是在 Facebook 個資外洩事件及歐洲「通用資料保護法規」(GDPR) 正式上路後,不免令我們省思:數據,到底是不是一種「無形資產」? 即使假設答案是肯定的,這些數據的歸屬權如何論斷?在資料流 (data flow) 的漫長旅途中,誰又有權控管、處理它們?或許,「去標識化」是可行方案之一,但在操作上仍有滯礙或被交叉比對、「推測知悉」的風險。 於是,有人開始將腦筋動到區塊鏈 (Blockchain) 身上,對於就其改良、衍生而來的「智能契約」寄予厚望……。
本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