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專題報導 >
 

智慧玩轉 IoT

本文作者:任苙萍       點擊: 2018-07-16 16:29
前言:

 
物聯網 (IoT) 經過數年發展,雛形已漸明朗,開始進入智慧應用階段,因而催生諸多創新的遊戲規則。去年,因為人工智慧 (AI) 與運算力的大躍進,讓「AIoT」一詞不斷被提及,更成為 2018 COMPUTEX 展場主軸,目的在採集資料後的建模、分析及活用;另隨著 5G 商用時程逼近,為寬頻的大量影音及窄頻的小量數據,提供更完善的傳輸與覆蓋,電信商亦加速佈局。然而,對採用者而言,導入 AI 最大的關卡在於:落地化與實質效益。
 
AI 領頭羊 IBM 亦認知到這樣的滯礙,將 Watson 與 IoT 合體、包裝成「AI 微服務」疊加在原有 IoT 雲端平台上,建立 Platform on Platform 的「店中店」營運模式,成功應用在工控、畜牧和汽車領域;同時力倡「現代基礎架構」(Modern Infrastructure) 理念——安全、多雲、開放和 AI 為四大關鍵能力,而資料、運算及演算法是 AI 三大元素,冀降低用戶的進入門檻並減少前置作業時間;其中,IBM Cloud Private (ICP) 微服務更獲金融界肯定。
 
第一金人壽資訊長余常德表示,壽險的存續期往往長達五、六十年,但資訊系統有時僅隔十年,後續接手者就已不清楚前人所寫的程式內容,故可擴展、具彈性的系統與簡單的管理介面很重要。其次,事前需求敘述的不完整、事後臨時變動、被迫在極短時間內上線、沒有足夠時間除錯、系統關聯越來越複雜、維護越來越困難及資安防護,都是傳統瀑布式 (Waterfall) 開發難以實現的。
 
研究開源碼多年、也是現任台大 EMBA 區塊鏈 (Blockchain) 讀書會召集人的松凌科技總經理李日貴認為,前端的串接整合是金融保險業最困難之處,以往都要不斷複製 (duplicate) 代碼到另一個專案再予以微調,成本相當高;且二、三十年前的舊有程式語言及架構在前輩屆齡退休後,不利後繼者接手。另一個麻煩是,2000 年左右開發的系統在做高可用性叢集 (HA clusters) 運算時,負載相當重。同樣著眼於負載能力,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精神亦被用於組網上。
 
新創團隊艾歐印 (ioeX) 基於區塊鏈開發「去中心化點對點組網」(Peer-to-Peer) 協定,建構具備「加密儲存」功能的大規模共網節點架構,期以數位貨幣為獎勵、讓廣大的終端裝置分享頻寬和儲存空間,為企業解決資料中繼 (Relay)/線上更新 (OTA) 等機器對機器 (M2M) 傳輸、營運成本高昂的問題。此外,風險諮詢指出,自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法規》(GDPR) 正式生效以來,已有企業收到訴訟書,不論 IoT 或 AI 皆事涉資料傳輸,開發者須在產品/服務設計之初就審慎為之。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