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專題報導 >
 

「區塊鏈」憑什麼崛起?

本文作者:任苙萍       點擊: 2019-07-12 14:06
前言:


區塊鏈 (Blockchain) 不是屬於金融科技或資訊應用範疇嗎?與電子科技何干?此言差矣!事實上,打從最早紅極一時的挖礦專用晶片 (ASIC),區塊鏈早已與半導體結下不解之緣;近年開始往下扎根的零售、製造、醫療、農業等各式垂直應用,更逐步展現朝底層通訊整合的氣勢,甚至被視為壯大物聯網 (IoT) 的新希望。加拿大非營利組織「六域鏈聯盟」(SDChain Alliance) 已率先為兩者建立融合框架、並制訂全球首個國際標準ISO / IEC 30141。
 
臉書 (Facebook) 日前宣佈推出自家虛擬貨幣 Libra、比特幣 (Bitcoin) 再度飽受上沖下洗超級震盪……,即使「幣圈」消息多空夾雜、前景未明,但可確定的是,「鏈圈」之各方實驗室、基金會與聯盟的勢力正在抱團集結,競相從資料庫、應用程式介面 (API) 等軟體,與終端機/支付卡/手機/閘道器 (Gateway) 等硬體設備搶先「圈地創生」(以己為本體創建生態圈),準備大啖分眾市場大餅。統整以「去中心化」和「分散式帳本技術」(DLT) 為基調的區塊鏈,有以下七大課題:
 
1. 共識機制:如何讓一個、一個散落各地的節點 (Node) 凝聚共識,進而為同一件事務努力,因此,工作證明 (PoW)、權益證明 (PoS)、重要性證明 (PoI)、PBFT (實用拜占庭容錯) 演算法等各式機制相繼出籠、一爭高下;
2. 創造誘因:怎麼縮短交易時間、提升使用者體驗、設立激勵措施、確保節點素質並維持加密貨幣價格穩定,政策加持也是重要一環,如:資產證券化 (STO) 或成驅動因子;
3. 資料拓樸:依時間順序處理交易的區塊鏈一旦網路使用量大,會導致時間延遲和費用攀升;故 IOTA 標榜「No Block、No Chain」(
https://www.iota.org/research/meet-the-tangle),創新運用拓樸排序的「有向無環圖」(DAG)、改採「單一事務」為單位形成網狀組織 (Web),可同時發佈交易、加速交易時間並無限擴展節點;
4. 節點素質:聲譽排名系統,可避免惡意干預或詐欺;
5. 資料庫關聯:如何簡單、快速建置多個資料庫並使其關係有條不紊是大工程,實作總帳應用程式多利用關聯式資料庫建立、自訂稽核表或稽核追蹤,自訂開發非常耗時、容易出現人為錯誤,且關聯式資料庫本身並非固定不變,難以追蹤、驗證資料的意外變更;
6. 公有鏈 vs. 私有鏈考量:一如最初的公有雲、私有雲各有支持者,但業者的建議是——點對點 (P2P) 網路可有效降低成本和資料傳輸延遲;
7. 與底層電子技術的連結:確保從電子、電機底層通訊開始的一連串原始資料格式及資訊載具的身份識別皆是可信,以建立「信任根」(RoT) 經濟模型。
 
集結多種既有技術的區塊鏈,是如此耀眼的新興趨勢;隨著百家爭鳴,也許新的主流定義與架構正在孕育中。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