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專題報導 >
 

不經數位轉型哪來智慧製造?

本文作者:任苙萍       點擊: 2019-09-10 16:01
前言:
 
自從德國於2011 年喊出工業4.0 一詞後,引發全球「智慧製造」追逐跟風。一路參與多項數位轉型工程的鼎新電腦觀察到:不少立志轉型的企業,意在透過自動化和數位化加強速度和彈性,好把失去的訂單再找回來。但他們不禁反思:像德國這樣的國家級戰略,是否真適合台灣?對此,受邀解題的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簡禎富直言,台灣不適合一味追求無人工廠,而應聚焦於數位決策和人機協作,從簡單處做起、打好基礎再朝智慧化轉型;「高大上」的目標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故提出「工業3.5」的混合策略與破壞性創新概念。
  
簡禎富闡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氣機發明讓功率增加;第二次屠宰場的流水線啟發福特汽車將歐洲手工車轉為標準作業程序(SOP) 組裝,進而提升規模報酬及產出率,並均攤、降低成本且讓品質更加穩定。就在這個時期,隨著規模變大、產業問題趨於複雜,1911 年,工業工程始祖之一的泰勒主張以科學管理方法解決。此外,嫻熟歷史的他留意到更深層的文化意涵:二次工業革命是因飽嚐前次成果的工業列強有向外拓展市場的需求,催生帝國主義興起、由戰爭作為序曲及謝幕——1840 年鴉片戰爭、1860 年英法聯軍,直至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照片人物: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簡禎富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