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安全與聲光體驗的追求,加上雲端技術與物聯網 (IoT) 的不斷創新,智慧家庭藍圖終於逐漸獲得落實——居家安全和保全仍是最大市場,而娛樂預估將是增長率最高者。然而,建置智慧家庭只為了貪圖便利、舒適、視聽享受,抑或為了節能、省荷包?其實,它或許背負更大的期待。面臨高齡化社會的進逼與生活環境的惡化,失能、失智人口急遽上升,甚至有趨年輕化現象;不幸的是,可照護的人力是如此缺乏、能收容的機構極其有限、加上親情或道德羈絆……。
於是,多數高度仰賴照護的人們,依舊過著普羅大眾的居家生活;所不同的是,他們及近身照護者可能要比常人辛苦許多。此時,輔助科技的介入,或能成為得力助手。一位擁有 25 年網路產品開發經驗,且一路陪同家人經歷輕、中、重度不同失智病程的工程師分享:容易嗆傷是這些患者的典型表徵之一,可做姿勢偵測的智能產品或有助於避免;另可透過偵測濾水器用水量,讓未同住的親屬能從遠端獲悉被照護者是否如常飲食、如廁,起居安然無恙?
機器人是另一個思考方向。國際標準組織 (ISO) 已制訂「ISO/TC 299 Robotics」標準因應,包括以模組化提高設計彈性、降低生產成本,工研院也推出「PECOLA 樂齡陪伴機器人」試水溫。家庭照護可分為預防性和支持性兩大類,是講究客製化與整合的工程,營運模式與概念驗證 (PoC) 皆是部署服務的關隘,會因照護個案及場域而異——例如,部分產學人士認為家用陪伴機器人是長者與 IoT 的優選觸發媒介,卻也有銀髮住宅機構斷言機器人對於空間不足的園區幫助不大。
有鑑於 IoT 攜手系統整合商 (SI) 產生創新服務已是世界趨勢,且台灣於 2026~2030 年將是扛起超高齡社會沉重負擔、承受衝擊最大的時間段,工研院內部已成立智慧長照團隊,著手擬定 2030 技術策略藍圖並設置遠距照護、居家防跌和銀髮復能三大類實驗型場域,期能改善廠商 IoT 進駐養護機構一段時間後、卻驚覺串連不足而無法使用的窘境。再者,有人主張社福照護不能以牟利為目的,也有人犯嘀咕:推動成本太高,勸說產業和政府都不必太熱衷……。
但誠如台灣失智症協會所說,家有失智者,家人的工作及生活品質都將大受影響,現在不作為,將來的社會成本會更高!不過,包括照護機構在內的相關業者都認同:以慈善之名行事畢竟不是長久之道,唯有形成產業規模、做好政策法令配套、明列階段性目標與任務,篩選出好的題目、找出對的方向、將效益最大化,才能嘉惠四方;若平台不對,恐落得一場空,種種良方終究只能淪為參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