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必要選擇無線充電嗎」?網路社群對此曾爭論不休。有人說,充電座還不是要插線?省下後面那條「尾巴」的意義不大,且無線充電更容易讓手機發燙,有損電池壽命,不值得!也有人說,現在人手好幾個隨身電子設備,無線充電可一次解決電力補給,且不必再為找不到充電線或折損線纜而煩惱,何樂不為?究竟,無線充電只是一種吸引買氣的行銷噱頭?還是有其優越的超然地位?
最早成功商品化的無線充電產品,是由無線充電聯盟 (WPC) Qi 標準以「感應式」技術拔得頭籌,但事實上,感應與 AirFuel 聯盟主推的「共振」互有長短,兩大陣營也從一開始較勁意味濃厚、轉趨互相包容。此外,因為近場通訊 (NFC) 操作頻率剛好是 AirFuel 標準的兩倍、恐引發「倍頻」諧波,曾一度成為業界攻防焦點;然就在最近,NFC 論壇本身也新增無線充電標準「WLC」,作為補充技術。
隨著智慧手錶、真無線耳機 (TWS) 等穿戴裝置熱銷,無線充電功能也從旗艦機逐漸邁向大眾化,而充電器也朝多功能/多介面/多設備整合發展。不過,無論技術怎麼競合,無線充電的效率、速度、熱耗、異物偵測、擺放自由度,仍是消費者心魔所在;除了從系統設計及產品外觀改善外,意法半導體 (ST)、安森美 (ON)、高通 (Qualcomm)、羅姆 (ROHM)、德州儀器 (TI)、英飛凌 (Infineon) 等半導體大廠對此也各有解決方案。
對消費類應用來說,或許便利性是無線充電最淺顯的表徵,端視個人使用習慣而定;但就特定物聯網 (IoT) 和車載應用來看,無線充電的必要性可就大大提升了。業界認為,Qi 標準並不能解決 IoT 的電源問題;因為連接的感測器和設備需要可連續工作數年、無需人員觸摸的無線/自給自足電源,尤其是在不易更換電池的場域中;能量採集 (Energy Harvesting) 曾是唯一優選,現在,基於射頻 (RF) 的無線電力傳輸 (WPT) 似乎也成了備選方案。
其次,電動車無線充電不僅方便,對於自駕車等車隊的自動充電亦至關重要。有鑑於電動車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置區域有限,「隨停即充」模式,能確保汽車可無縫使用全部電池容量和續航里程。為此,中國新近頒佈基於 WiTricity 技術所制訂的電動車無線充電國家標準 GB/T 38775,目標是「讓充電和停車一樣簡單」,擬於今年 11 月 1 日開始實施……。
本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