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業革命伊始,能源的可及性為社會發展和經濟成長提供了支撐,由於內燃機、蒸汽引擎和電動馬達等技術的興起,全球都依賴於經濟實惠的集中化能源生產。過去兩百年間,這些能源是透過燃燒碳氫化合物來提供的。雖然如此方式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成長,但背後的代價也十分高昂。自1820 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了686倍,導致全球平均變暖約1.1°C,同時引發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後果。例如,2015-2019年間,因氣候危機需要糧食援助的人口多達1.66 億,2000-2019 年間,因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兆美元。
如果目前的趨勢保持不變,到2050 年時,全球需要消耗兩倍於目前水準的能源,才能推動全球發展按預計軌跡前進。若不改變我們的能源來源和整體能效策略,到2050 年,我們目前的排放軌跡預計將導致氣溫升高1.9°C 至2.9°C ( 相較於工業化前水準)。專家表示,相關後果還可能導致全球33% 的人口流離失所,全球GDP 減少11% 至18%,每年因氣候造成的災害損失高達23 兆美元。
圖說︰ 2000 年至2014 年北極夏季月份海冰和太陽能吸收的變化。藍色表示海冰減少的地方,紅色表示太陽輻射吸收增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