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網路技術的進步,使得行動上網由名詞變成了動詞,而Web 2.0議題開啟一股新興的軟體革命,這兩波同時興起的新風潮將使Mobile Web Services成為Web 2.0眾技術之一,本文將從行動端的觀點簡要介紹Web 2.0及Mobile Web Services技術。
Web 2.0近來隨意翻閱資訊類、甚或是管理類的雜誌,多少可讀到Web 2.0相關介紹。無疑地,Web 2.0確實是當前最發燒的議題,而什麼是Web 2.0呢?不用筆者多述,各位想必有許多答案。有人認為是種單一的技術,應是想到了Ajax;也有人認為是某種服務,則應該是想到Google Map或Online Office等服務,筆者個人比較喜歡的答案是「使用者參與網路行為」。
2005年9月30日O'Reilly總裁Tim O'Reilly於自辦的Web 2.0 Conference (http://www.web2con.com/)中發表「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一文,對Web 2.0提出具體而完整的概念,現今多數Web 2.0的解釋出處皆源自這篇文章。其中描述Web 2.0是提供集體創作的共通平台,可以整合各種資源,甚而將這些資源再利用形成各式各樣不同的服務。
Flickr網站(
http://www.flickr.com/)是一個Web 2.0典型的例子。Flickr為提供免費與付費數位照片之儲存、分享及各種權限控管服務的網站,於2005年3月被Yahoo收購,目前只要登入Yahoo的帳號即可使用Flickr網站。Flickr官方對外提供Flickr API,讓程式設計師自行開發外部功能或其他服務。倘若想設計旅遊網站,便可透過Flickr收集世界各地所拍攝的相片,當然是於合法使用著作權的前提之下。Web 2.0使用者主動參與網路行為,讓人人皆可成為作家,Content供應商從一般企業主轉變成任一角落願意參與的個體,使得流通於網路上的Content呈現爆炸性的成長。
此外,各大服務網站透過不同的API(如Google API、Flickr API)或是Web Services網網相連。Web 2.0將形成一個更緊密結合的資料網路,O'Reilly描述此服務型態為開放參與的架構(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
Web 2.0與行動端設備
身在Web 2.0的時代,資訊的取得是無所不在的。行動通訊產業的製造商可多從服務端思考所能提供使用者的服務,接著再設計裝置。以Flickr為例,本身除了提供新型態的網路相簿服務,更與Nokia NSeries手機異業結合。Nokia NSeries有著強大拍攝能力,並直接內建Flickr上傳照片的功能,使用者不需下載或安裝任何軟體,即可將照片和說明上傳到Flickr網站,亦可直接編輯、排列、標示和分享。2006年4月NOKIA在香港NSeries的產品發表會上直接將手機重新定位為「多媒體電腦」,其產品之明確設定提供了相當大的利基,本例也同時說明行動端設備在Web 2.0中所扮演的角色。
Web 2.0與Mobile Web Service
過去1G、2G的行動通訊網路下,行動服務以基礎語音及簡訊為主。新一代的行動通訊技術(2.5G、3G)提升了數據傳輸速度,使用者可以輕易的在移動狀態下接收、傳送數據,增加了更多數據服務及多媒體的需求。
Web Services利用既有的技術及訊息環境,成功地以分散式處理改變商業程序,實現了服務導向架構(SOAs,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的主要介面標準,達成應用系統的整合(Application Systems Integration);Mobile Web Services則提供不限時刻地點,皆可使用任何裝置來存取Web content的服務,使用者參與的行為也使得Web Services進入到消費者市場並結合起Web 2.0的觀念。此時Web Device會成為Web Services的客戶端,透過HTML、XML、WML或SOPA文件提供包括使用者偏好、使用者狀態.....等,或更多使用者參與的活動予服務提供者。
Mobile Web Services技術
Mobile Web Services可提供行動端挑選所需要的核心服務,降低頻寬與CPU的使用度。此結合使用者介面的前端應用程式與後端網路廣大資源的服務,稱為Mobile Web Services。Mobile Web Services現有三種較為大家所熟悉的架構如下:
(1) Wireless Extended Internet
在分散式服務架構中服務供應者與服務需求者並不認識,由Web Services建立由第三者提供仲介機制,包含註冊、發佈、發現及轉送等,須遵循統一制定的UDDI規範。Wireless Extended Internet延伸Web Services網路環境的設計架構,行動用戶端直接與網路提供者溝通互動,本身需具備處理XML與傳輸SOAP的能力,亦需要先下載或更新版本後才能使用,和傳統Web Services架構較為類似,這些過程在資源錙銖必較及有限頻寬的行動端進行將耗費許多時間與金錢。(詳如圖2)
(圖2、Web Services architecture)
(2) Wireless Portal Network
目前此架構是成熟且廣泛的作法。利用Gateway來仲介手機用戶與網路服務提供者,Gateway接受服務需求者的訊息、檢查使用者權限並負責所有XML/SOAP的要求與回應,當Web Service Provider回覆時還負擔接收訊息並轉成WML/HTTP或其他更精簡的傳輸模式予服務需求者。(詳如圖3)
(圖3、Wireless Por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以Mustafa Adacal和Ayse B. Bener於2006年五月在IEEE Internet Computing期刊提出的Mobile Web Service: A New Agent-Based Framework架構為例,除了包含Web Services原有架構中的服務提供者、服務需求者與服務仲介者(UDDI registry)之外,還增加了Service Broker、Workflow Engine與MWS agent等Gateway的角色。
MWS agent存在於整個Mobile網路中,負責所有用戶端與Service Broker、Workflow Engine間的聯繫,依據使用者的偏好與情境訊息來選擇服務。Service Broker用於增加服務仲介者的屬性值,例如服務區域、服務時間或可接受的網路型態等;Workflow engine則與服務提供者溝通,以執行相關服務。
服務提供者將工作檔案(WSDL)交由Workflow Engine註冊,並提交XML文件給Service Broker註明其服務屬性。當用戶端有需求時,則會開啟一個MWS agent進行所有溝通,並依據所需與特定情境資訊,交由Service Broker回傳服務名稱,接著聯繫Workflow Engine啟動服務並傳回適合Mobile Client使用的服務。(詳如圖5)
(圖4、Mobile Web Service: A New Agent-Based Framework)
Gateway(例如Mustafa Adacal所提的MWS agent)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位置、存取的網路型態、偏好或即時資料,提供動態地客製化訊息服務,讓使用者快速取得最適合的資訊,使裝置的操作更簡潔,甚至能提供行動端更多代理人的角色與不同的服務。而Gateway協助行動端處裡XML及SOAP文件的動作,將可大大減少行動端的工作量及頻寬。
(3) Peer-to-Peer Network(Wireless ad hoc Network)
行動端本身即同時為網路服務的提供者與接收者,最適用於ad hoc networks。此架構目前只是初期雛型,雖然已經有許多人開始探討,但安全性的議題需要解決才能廣泛的被使用,此架構亦相當符合Web 2.0的概念。
為滿足行動端操作的方便性,人性化軟硬體介面的設計不可或缺;而結合後端網路服務能提供更多解決方案,提升產品與服務的彈性。舉例來說,當想用行動裝置搜尋美食餐館時,只需在瀏覽器輸入「食物」,甚而透過判斷時間、位置或裝置感測判斷出「飢餓」,後端服務啟動Gateway並連結網路服務,依據其他使用者給予的評比結合定位系統及線上地圖,找出距離適合且評價良好的餐廳與路線,並由Flickr等相似性質的網站提供餐館及菜色的照片;藉由Gateway的角色功能,行動端的操作與運算可被簡化,且符合個人適性化的服務。
結論
Web 2.0使用者主動參與的觀念使Internet消除國界性,越豐富的使用者參與率越能滿足閱聽大眾。由Yahoo收購Flickr取得「圖像」和Google併購Writely取得「文件」的動作來看,Web 2.0服務整合愈多樣化的Content則愈具競爭價值。此外,Mobile Web Services架構在行動端裝置中,提供行動端使用者參與的行為並帶動行動端產品朝向客製化的設計,為Web 2.0增加更多即時的Content內容。設計行動端裝置與網路服務時思考相互間的服務關係,同時增進兩者的價值。
(本文作者目前任職為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行動多媒體中心 次世代行動終端技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