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台灣政府目前對太陽光電產業的策略為何?
答:工業局原有的促進產業發展條例,2008年結束。過去太陽光電基本上還歸類在策略性的產業之中,還是有一些優惠。不過政府提供的是稅及土地方面的政策,以安裝來講,在台灣安裝的還很少,今年目標是累積到4MW。
相較於茂迪一家已經銷售達200MW,所以台灣的裝置量還很低。台灣2010年裝置量目標,也不過31MW,所以短時間內並沒有補貼很多。但如果能源局「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的話,大概一度電可以補貼10元,那就很划算了。包括:設備補貼一半、1KW補貼15萬元、然後發電一度補助10元,而且是跟德國一樣,每一度電都可以賣。
所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的話,很多人就會想在國內蓋電廠了,這也是個機會。
台灣的裝置量目標,2010年以後比較積極。到2015年時,希望累積裝置到320MW,等於是在五年之中,成長10倍,這算是比較積極的目標。台灣320MW是基於10萬屋來算,一戶約3KW,10萬屋是從內政部的資料推算。台灣的東北角發不了多少電,日照好的地區,也要有屋頂可以裝才行。
不過要是與韓國相比,台灣的目標,則又顯得保守了。韓國目標是,到2012年,裝置量要成長到1.3GW,2008年韓國裝置量也不過是60MW。
問:工研院太電中心目前推動的重點計畫有哪些?
答:2009年開始有四年的工業局計畫,是推動「薄膜太陽能設備」,主要還是以「矽薄膜」為主,5.5代大面積的PECVD鍍膜機台,這方面台灣過去比較弱。我認為設備自製率遲早會起來,但設備自製率不是重點,我認為「設備使用率」才是重點。應該要看Cell廠用了多少比重的台灣設備,當然目前的比例仍低。
「提高效率」,是降低成本非常重要的手段。只要換掉一兩個步驟,就可以將生產效率提高。我們計算過,只要效率提高1%,就可以節省成本7%。
「建構差異化」,是太電中心很大的使命。政府為何要花這麼多錢投入研發?就是希望能做點東西,是有差異化、有價值的,我們會與設備商合作。目前像是做網印的、燒結的、做PECVD的設備商,跟太電中心都有合作。
初期,我們會先協助廠商驗證機台。現在也慢慢開始主導廠商做有進步性的機台。我常勉勵同仁,家庭主婦用了三台洗衣機,大約就可以產生使用經驗與心得。所以我們用設備,也要能夠累積使用者經驗,慢慢要能夠告訴設備廠商,到底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要有進步性。
問:您對投入太陽能產業業者的建議?
答:台灣在半導體製程管理的經驗,創新的能力,技術研發,是很利基的。雖然剛開始著眼風險低,直接買Turn Key技術。但我認為一個產業要有競爭力,一定要有差異化,廠商應該投入更多錢做研發。政府也應該在研發方面更積極。
整個太陽能成本下降,是技術研發最重要的目標,未來成本下降有三到五倍的空間,而且時間要快,要在政府補貼措施消失之前,否則市場會垮掉。這是跟時間在賽跑。
目前國內業者傾向擴大規模,以降低成本,但這種作法僅能降低到某種程度,我認為唯有投入研發,以創新的作法,開發出新技術,才能大幅降低成本。這一塊是很多公司可以來跟工研院合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