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再造金屬產業新契機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9-04-14 00:00
前言:
2008年下旬金融海嘯來襲,使全球經濟陷入一片蕭條,但由目前各國所推出的經濟振興方案來看,以環保節能為概念的綠能產業已被視為未來希望之所在。而風力發電挾成本可與市電相抗衡之競爭力,成為未來中國和美國兩大強權斥資百億美元全力投入的領域,將帶動全球綠色經濟起飛。正當全球市場掀起風力發電投資熱潮時,台灣也不應在供應鏈上缺席,金屬中心 ITIS計畫陳芙靜產業分析師在13日舉辦的「風力發電再造金屬產業新契機」研討會中建議台灣業者,可先由進入門檻較低及驗證時程相對減少的鑄件、鍛件及機械加工件等大型風力機金屬次零組件及小型風力機組切入。
2008年全球風力發電新增容量達27.1GW較2007年成長36%,其中美國及中國大陸市場即合佔54%。新增風力機產值達500億美元,全球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而2008年全球累計風電容量逾120GW,可生產260兆瓦小時(TWH)、削減1.58億噸的CO2排放量。隨著2009年歐洲風能協會提高2020年歐洲累計裝置容量至230GW,預估風力發電產業在歐、美、中國及印度的強勁需求帶動下,風力發電總裝容量將從2008年的121GW成長到2015年的481GW,產值可望逾1,800億美元。
雖然金融危機給風力發電發展帶來不確定因素,但即便是在深受影響的歐洲和美國,歐盟各國仍持續堅持此前設定的202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而支持綠能的美國歐巴馬政府則將風力發電列為振興經濟的重點產業。中國大陸近來在風力發電市場成長甚為驚人,2008年新增容量達6.3GW,為2007年的1.9倍,預估2008-2015年間中國風力機市場銷售額累計可達780億美元。而風力發電容量排名與台灣最相近的韓國亦宣佈2009-2013年總計投資1兆6,208億韓元於風力發電產業,以期2030年風力發電裝置總量達7.3GW。
正當全球市場掀起風力發電投資熱潮時,台灣擁有高效能的金屬機械鑄鍛造/加工技術及聞名全球的資訊電子/電力控制系統實力,更不應在供應鏈上缺席。但面臨台灣市場的有限,及印度、中國、日本及南韓等亞太強敵環伺下,台灣業者較難切入大型風力機關鍵零組件供應鏈,然進入門檻較低及驗證時程相對減少的鑄件、鍛件及機械加工件等大型風力機金屬次零組件及小型風力機組皆為台灣可切入的新契機。
台灣發展風力發電設備產業現況及推動作法方面:大型風力發電設備產業供應鏈遭遇瓶頸包括缺乏商品化實績、上下游整合能力較弱及缺乏有系統行銷能力等,未來因應策略可朝運用工合機制協助引進技術及行銷推廣、推動成立亞太地區零件組裝中心及國際行銷人才培育等方向努力;小型風力發電設備方面則主要遭遇缺乏國家檢測、驗認平台及標準,應加速建立國家標準及協助檢測認證工作。
我國風能產業的發展在政府提升再生能源運用比例的政策原則下,以及運用既有之工業基礎轉型發展風能產業的指導原則下,正積極謀求產、官、學界的資源整合,希望藉此產業的發展爭取商機,促進經濟的成長。經濟部工業合作推動小組王萬能組長指出,在產業的發展策略上,應集中資源發展關鍵組件,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體系,朝向促進國際合作、提升企業體質與研發能量、取得國際認證及建置檢測技術等方向發展,並藉由政府相關資源之協助,如透過工業合作計畫等平台,以爭取訂單機會。
工業合作計畫,係政府為加速達成「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產業發展目標之有力政策工具,期能藉由國家重大建設計畫對外採購的機會,與得標之國際企業簽署工業合作協議,運用技術移轉、共同研發、國內投資、人員訓練、國際行銷及貿易推廣協助、國內採購等方式,改善產業結構及促進產業升級,並與國際企業建立長期策略聯盟關係,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使雙方在國際經貿體系內攜手合作、共創商機。
目前台電公司風機建置計畫,其中「麥寮風力發電機組」、「四湖及林口風力發電機組」、「彰工(Ⅱ)、雲麥(Ⅱ)及金門金沙風力發電機組」及「彰化王功(Ⅱ)、大潭(Ⅱ)及澎湖湖西風力發電機組」等4購案,國外供應商需配合執行工業合作計畫,工業合作執行項目包含有提供主合約設備機種系統構成、控制系統操控、定期檢修及故障排除等訓練課程與設備機種維修技術移轉予台電公司,及提供有關風機各組成件(如風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主軸、機座、輪轂鑄件、轉軸鑄件、大型鍛件、控制系統、變頻器或塔架等)製造技術移轉予國內廠商與協助取得驗證及國際市場行銷等合作機會。
工業合作計畫的推動對我國產業發展確實可提供相當多的助益,然而,在國際經貿環境全球化趨勢下,國際規範已明文限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國家使用補償貿易之條件,因此未來我國工業合作勢必要朝「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加強策略規劃」、「選擇重點產業領域投入」及「整合資源」等方向努力,以有效發揮工業合作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