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手機不離身,手機普及率因而節節攀升,其安全問題益受重視。全球產品安全測試及認證領域的領導者UL日前發表鋰電池的安全議題白皮書,針對應用在可攜式電子產品如手機的鋰電池進行安全研究,並指出多數電子產品的安全關鍵就在於鋰電池,其又特別與電池的內部短路有關。UL成功開發出突破性的測試方法 -「鈍針擠壓內短路測試」,能更真實地模擬電池局部性內短路時發熱的狀態,在非穿透電池殼體的情況下控制電路內短路程度,大幅提升鋰電池安全測試的正確性,為消費者嚴格把關手機的安全。
台灣手機密集度高
手機用戶共2,784萬 = 2,784萬個潛藏危機?!
據統計,目前台灣的手機用戶有2,784萬戶,普及率高達120%,相當於每個人擁有1.2支手機,擁有手機的人口密度堪稱全球之最。而近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預估未來行動上網用戶數可望從80萬大幅增加至120萬戶,現代人對於手機的依賴將有增無減。
在人們高度仰賴手機通訊後,卻頻傳手機爆炸、自燃傷人,甚至導致死亡的事件,其中最常被質疑的,就是鋰電池的安全性。根據Energy Trend報告指出,目前手機與筆電的電池主流為鋰電池,鋰電池出貨量隨消費性產品逐年成長,手機及筆電的鋰電池更於2010年分別突破30億顆及25億顆大關。消費者接觸鋰電池的機會大增,以台灣每人擁有1.2支手機的巨量,若手機鋰電池未獲得安全檢測,等於高達2,784萬的手機用戶暴露在高度危機之下!
UL努力創造安全無虞的手機使用環境
檢測技術貼近使用實況 揪出鋰電池關鍵問題
根據UL分析,內部短路為鋰電池安全測試中發現最為棘手的問題。造成的原因包含內容物雜質滲入、產品材料老化、電池設計不良到外在環境條件如高溫、震動、掉落,擠壓、過度充電等。雖然內短路發生機率不高,但嚴重性卻居電池意外之首。國際標準發展組織皆投入相關研究,期望藉由內短路測試方法的開發與改良,更準確評估電池的耐受力。UL成功研發的「鈍針擠壓內短路測試」,即改良傳統「穿刺測試」無法精確模擬局部性內短路的缺點,能在不刺穿電池的情況下準確量測並控制電路內短路程度。
UL的創新測試方法可在不穿透電池外殼的情況下進行,利用鋼材質鈍針工具在電池中心以0.1mm/s慢速壓刺,同時偵測電池開路電壓和溫度的變化,讓測試符合實際使用情形。同時,藉由儀器全自動化操作控制表層短路的範圍,使測試結果不受人為因素干擾,提高再現性,有助於建立標準化安全測試程序。UL未來還將進一步透過「材料分析」與「失效模式分析」的技術改良實驗方法,持續提升鋰電池測試的精確度。
UL台灣總經理湯家德表示:「UL長期致力於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與保護,具備領先業界的完善電池認證系統。UL台灣不僅是全球第一家通過IEC審核,可執行充電電池的CB測試實驗室(CBTL)。UL台灣更設有標準及測試研發中心,持續進行鋰電池的研究並發展出新的鋰電池內短路鈍針擠壓測試方法,有助於更精確、有效地評估電池的安全性,未來也可望納入相關國際安全標準中。」
當消費者享受手機便利性的同時,也使得認證組織所扮演的安全把關角色更加不可或缺。UL投入電池驗證領域逾30年,針對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拓展研究領域,發展新的測試方法以提高產品安全性,「鈍針擠壓內短路測試」為鋰電池驗證技術劃時代的里程碑。
關於更多鋰電池安全議題,歡迎至 UL 網站下載鋰離子電池的安全議題白皮書:
www.uluniversity.com/thoughtleadership (英文版且須註冊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