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智慧城市發展現況和商機分析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11-08-16 00:00
前言:
自IBM相繼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概念和解決方案後,立刻風行全球,成為許多國家政府施政的願景和目標。在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下,這當中描繪的未來城市生活,讓現代城市居民充滿期待;各種相關的城市行業應用商機,也讓廠商躍躍欲試。中國大陸將物聯網發展為基礎,納入十二五計畫中,應也是為智慧城市的發展做準備。中國大陸的智慧城市相關商機,初步估計應有1,500億人民幣的規模,也將帶動城市企業資訊化發展的新趨勢,值得關注。本文針對中國大陸智慧城市發展現況,以及對台灣廠商的可能商機加以說明,以供業界參考。
智慧城市形成全球風潮
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許多城市的重要建設項目,全球號稱正在建設中的智慧城市,保守估計超過100個。歐盟方面亦發佈了智慧城市計畫,25座歐洲領先城市,將會採用大量全新的綠色能源技術。領先城市有如此發展規模,其他次級城市的局部智慧化建設更是不計其數,IBM即宣稱目前已與全球2,000個城市簽訂了智慧城市發展合約,是其成立百年時所達成的重要成就。
著名的跨國組織ICF(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每年均有評選智慧化程度高的城市作為典範。曾經入選到ICF認可的全球智慧城市名單者,包括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隆納、美國舊金山、台灣的台北市與桃園市等,顯示全球各國逐漸將智慧城市視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課題。
國際大廠陸續投入
IBM於2009年1月最早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當時是由其CEO彭明盛向美國總統歐巴馬闡述。整體想法是將感應器(sensor)裝入電網、鐵路、建築、水壩、油管等各種物體,再透過互聯網連結,最後由超級電腦和雲端運算技術進行分析,實現社會與物理世界的融合。然而,美國政府並沒有立即給予IBM所希望的回應,但IBM也很快的看上中國大陸人口多、經濟快速成長、資訊化建設較不足的特性,展開向各級政府遊說。
以城市作為智慧地球概念落實的載具,「智慧城市」的想法很快的被中國大陸各地方政府接受,昆明、南京等城市均有發展意向。回顧IBM在2010年間在中國大陸智慧城市的重大工程項目中,皆有相當大的斬獲,囊括了包括瀋陽、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建設計畫;為了佈局中國大陸這龐大市場,IBM還設置了在地化的專門工作團隊。除了IBM外,其他國際大廠如Siemens和CISCO,當地大廠如華為、浙大網新,台灣電信大廠中華電信和遠傳電信等,都在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展開智慧城市建設合作。
涉及國安本土業者掘起
智慧城市發展得如火如荼時,許多專家發出注意國家資訊戰略安全,不要盲從西方新理念的提醒。尤其當IBM於2011年爆發賄賂事件後,不可將悠關國家命脈的資訊系統交由外國企業掌握的觀點,開始急遽升高。因此,這些大型外商在中國繼續推動智慧城市時,遭到不少的阻力,部份已經簽署備忘錄的項目,後續也沒有進展。
除了國家安全的考量外,大型外商的解決方案過於空洞、報價過高也造成外商的優越條件流失。中國大陸的智慧城市發展基礎為經濟利益的創造,不像歐美國家以增進社會福利為前提,目標高遠的大型方案還不如能滿足地方官員想法的小型計畫來得有效,本地廠商遂取而代之,東軟國際、浙大網新、神州數碼等業者與這些國際大型業者競爭時,也都獲得勝利。此外,大型央企如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也開始轉型,採取先幫地方政府免費建系統,再租用線路的模式,也成功獲得業務機會。
先有物聯再求智慧
從中國大陸政府政策的內容,尤其是十二五規劃的部份,對於智慧城市的意涵仍然很隱晦。核心政策中主要提及的關鍵扶持技術為物聯網,對智慧城市並沒有具體的指導和規範,或者任何輔導措施。可以確定的是,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大陸將制定和推廣中國自主編碼體系,突破核心技術和重大關鍵共同性技術,目標為打造從感測器、芯片、軟體、終端、行業應用的物聯網產業鏈。
積極主導規格標準制定,排除國外廠商介入,試圖建立自有產業,是中國大陸政府發展重點產業的一貫模式。由此可見,中國大陸中央政府對於智慧城市的發展仍然採取謹慎務實的態度,並沒有隨國際大廠的行銷策略起舞。以現階段不成熟的產業能力發展智慧城市,可能落入完全依賴外商的困境,不如全力將物聯網技術建立起來,短期內或許就能夠形成一股產業推力。然而,目前中國大陸物聯網的發展仍屬起步,走在最前端的無錫也僅屬於技術研究階段,希望先物聯再智慧的策略恐怕也非一蹴可幾。
獲利模式與定義仍不明確
中國大陸的智慧城市建設方式,與國際發展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國際案例大多可見公私部門合作頻繁,且有眾多企業參與,並且以企業化方式管理專案進行。中國大陸剛好相反,大多由地方政府與數家大型外商如IBM、CISCO合作,或者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對廠商所提方案的依賴性很高,由於缺乏規劃主軸和獲利模式,「智慧城市」逐漸成為業者拿來提升自己產品影響力的工具。例如,由中國大陸與新加坡跨國合作建設的天津生態城,雖然已進入二期工程,但並未有具體的建設成績,淪為房地產商推銷物件的文宣口號。
智慧城市的模糊定義,對一般企業的投資和參與,也造成舉棋不定的負面影響,不知其究竟所指為何。目前由電信商與政府共同投資的「無線城市」,被視為智慧城市,亦有廠商提出過去「數位城市升級版」的說法,直接視其為雲端運算和物聯網者,也大有人在。試圖將智慧城市概念拆解時,很快就降低為各行業資訊化深化的層級,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電網、智慧物流等;再進一步要落實為具體項目時,則論及植物自動灌溉、路燈開關管理、用電監測等枝微末節。智慧的深入感知、跨領域協同運作、分析與決策等本質,都沒有出現在目前政府和廠商的合作方案中。
耗能監測為台商切入機會
將現階段中國大陸的智慧城市發展,理解為城市相關行業的資訊化深化,可能是較為適合探索商機的方向。對於台灣廠商而言,在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時候,雖然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對於台商總以熱烈歡迎態度相邀,但中國大陸為保護國家安全和本地廠商,對外商的抵制和排擠,將會是台灣業者最直接面臨的狀況。
IBM在中國大陸智慧城市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被當地廠商取得優勢而節節敗退的現象,即是台灣廠商的最佳借鏡。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切入政府關注的議題,避開核心敏感項目,從周邊迂迴滲透,應是最佳策略。目前沿海大城市正嚴重缺電,節電議題受到重視,台商即可與當地業者合作,於新建案或舊大樓改建時,將智慧電表和其他感測器的佈建納入建案施工項目。初步先由監測開始,待業管機關要執行控制時,再根據長期監測數據分析用電模式,提供耗能改善方案,即可產生鎖住效果。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目前在高精度感測器的部份,仍有相當大的市場缺口,大多為外商產品為主。感測器是物聯網佈建的最基本裝置,大量佈建時需求量相當驚人。目前辨識錯誤率低於3%的高精度感測器,即使是國外廠商也還無法提供,僅有本地廠商貝爾信掌握技術。台灣電子零組件研發與製造技術精良,如能提供這類高精度感測器,支援物聯網的相關行業特殊應用,即能憑藉技術能力快速進入市場,而且較不需要政治關係的建立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