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成移動支付主流技術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術具有符合移動支付特性的要求。以安全性而言,NFC屬於近距離的通信技術,傳輸距離大概只有10~20公分,且為點對點之傳輸,因此在安全性上相對較高;傳輸速率雖然最高只有424kpbs,但移動支付並不需要傳輸大量資訊,因此並不會造成應用之限制,而其小於15mA之低功耗優點,並不會佔據手機電源之太多資源,將更有利NFC建置於智慧型手機當中。
表一 NFC技術特性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ITIS計畫 (2011/06)
NFC於智慧型手機滲透率正逐步攀高
隨著電信及網際網路環境的成熟,以網路為基礎,滿足使用者需求而衍生之各項應用不斷出現,消費者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程度也愈來愈高,智慧型手機不再是商務人士的代名詞,反而成為普羅大眾接受度成長最快之電子產品,各種更貼近現實生活需求之應用,將更成為主導手機成敗之重要關鍵。因此,包括Apple、Samsung、Nokia、RIM、HTC…等手機廠商,均表示將推出支援移動支付的NFC手機,甚至Google、Microsoft、Amazon也將配合手機廠商推出移動支付之服務。而在指標性軟硬體大廠通力合作的態度之下,以NFC技術達成移動支付的共識隱然成型。因此,Gartner預估NFC手機將在2011年達到0.85億隻市場規模,2014年則可達2.3億隻,佔所有智慧型手機出貨之27%左右。
圖一 全球NFC手機市場規模趨勢
資料來源:Gartner;工研院IEK ITIS計畫 (2011/06)
移動支付產業鏈及商業模式
移動支付產業鏈包括上游晶片設計商、終端系統產品商、系統整合商、電信營運商及金融體系,另外也需配合週邊消費店頭。目前廠商均以歐美大廠為主,台灣廠商則相對涉入不多。
移動支付的商業模式大概可分作以下幾種,第一種為以電信營運商為主體(如日本NTT DoCoMo、中國移動擬綁TCL手機),此種模式營運商對終端產品主控權高、連結性強,產業鏈上游之供應商相對受到營運商之牽制較大,彈性較小,但營運商需承擔部分金融機構之責任與風險。第二種為以銀行為主體,此種模式下電信營運商單純只收取數據流量之費用,銀行為最大之獲利者。除了獲利因素之外,銀行急欲主導之原因在於可藉由支付系統,成為龐大消費者金錢流出資訊之最後一道關口,也成為銀行拓展其它金融業務之最大利器。由於銀行與電子產業一向距離較遠,因此若採銀行主導模式,對上游之零件及手機供應商而言,應具有較高之自主彈性。另有一種以系統整合商為主體之模式,此模式對系統整合商之市場與資金運作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除非是大型之系統整合商,否則此種模式不易成型與成功。
圖二 移動支付產業鏈
資料來源:工研院IEK ITIS計畫(2011/06)
IEK觀點
過去NFC技術受到外在環境之限制,一直未能找到本身定位,相較藍芽、RFID…等,台灣廠商投入程度相對較低,因此NFC晶片廠商目前以歐洲大廠為主,其中NXP即握有七成左右之市佔率,而競相投入之新進廠商包括TI、CSR…等,也都以極具競爭力的多功能系統單晶片為主,所以此時若有台灣廠商欲藉此波NFC熱潮,而搶搭順風車貿然投入晶片設計製造,成功之機率著實不高。IEK認為在此波物聯網帶動的移動支付NFC商機中,台灣廠商可朝NFC的重要硬體元件需求切入,扮演大廠在成本競賽中的支援角色,以從中獲取利潤。例如在核心NFC Controller設計中,台灣具13.56MHz晶片開發之設計能量,或是核心所需之崁入式記憶體,台灣廠商均可以技術IP之模式及角度切入;另外天線部分,台灣在軟性電路基板技術純熟,可藉『薄膜濺渡法』製程生產NFC所需之天線,亦不失為兼具風險控管及賺取利潤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