迺嘴orz: 告別「品牌」 迎向「名牌」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7-11-13 00:00
前言:
真正的「品牌價值」,必須成為「名牌」才有意義,但許多人對於「名牌」的認識,僅止於「有名」的層次,因此許多有志於品牌事業的廠商,確實會在「知名度」上,花了不少功夫,包括如何分配廣告預算、如何吸引媒體報導、辦活動或參展等。話說回來,願意花心思打知名度,終究也是好的,因為「沒有名」,怎麼可能成為「名牌」?但最怕的是,只知道要「知名」,卻忘了「名譽」也非常重要。
最近這兩年,台灣科技產業可以說吹起了一股「品牌風」,尤其在2001年,宏碁集團下的「宏碁科技」、「宏碁電腦」及「明碁電腦」重新整併成「宏碁(acer)」、「明基電通(BenQ)」兩大品牌企業及專門從事代工製造的緯創後,開啟了台灣科技產業「代工」及「品牌」分家的時代。
如華碩(Asus)也決定要在2008年1月1日將品牌事業留在華碩,另外成立百分之百持股的代工事業-和碩聯合(Pegatron Technology)及永碩(Unihan Technology)兩家子公司,前者負責電腦代工事業,後者負責機殼模組研製及非電腦代工業務。
友訊(D-Link)則是在2004年將代工業務切出來成立明泰科技,就連明基電通也在2007年9月決定將品牌事業與代工產業徹底分割,成立百分之百持股的佳世達科技。
其實有志投入品牌經營的科技製造業一點都不少,在網通產業還有合勤(ZyXel)、零組件品牌有富士康(Foxconn)、智慧型手機有宏達電(HTC)、顯示器有新視代(CHIMEI)、記憶體模組市場有創見(Transcend)、威剛(A-DATA)等,可說是不勝枚舉。
這些品牌有的相當成功,如宏碁、華碩的品牌事業營收都已超過新台幣2,000億元,明基電通也預計2009年就可以讓品牌事業營收超過1,000億,這些品牌事業的營收來源,很明顯都是以目前主流科技產品如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顯示器、手機等為主,而且不約而同的都是以全球五大洲布局,試著將市場做大,相較起來,零組件品牌如創見、威剛的營業額就小多了。
零組件品牌是台灣之光
其實前述品牌,除了宏碁、宏達電是一開始就投入系統產品外,大多數都是零組件或周邊產品起家。華碩早在推出筆記型電腦之前,Asus的主機板及顯示卡就已在零售組裝市場赫赫有名,明基電通在明碁電腦時期,就已經以「VUEGO」品牌在光碟機、燒錄器、顯示器等周邊領域頗負盛名,據業界人士透露,「VUEGO」當時的影響力,其實不輸給「Acer」,但也混淆了消費者對Acer的品牌印象,當時仍是宏碁集團子公司的明碁電腦,只好放棄「VUEGO」,重新改以「Acer」出貨。
這些品牌雖然目前曝光率最高的都是以筆記型電腦、手機等產品為主,但若沒有在零組件時期打下市場基礎,現在大概也很難博得消費者的認同,支撐台灣科技零組件品牌的關鍵,就是DIY市場。
即使是現在,翻開DIY雜誌,許多產品品牌也是躍然紙上,從主機板、顯示卡、機殼、電源供應器、硬碟抽取盒、風扇、記憶體模組等,台灣累積近三十年的PC產業基礎,雖然在PC及NB這兩大領域只培養出Acer及Asus這兩個堪稱是「全球品牌」地位的品牌,但在零組件品牌裡,卻也是頗有小成。
DIY市場萎縮 影響零組件品牌發展
最有名也最成功的零組件品牌,首推英特爾「Intel」,尤其是「Intel Inside」計畫,堪稱是品牌行銷的典範,筆者曾親耳聽過Compaq台灣分公司高層(已經被HP購併)對「Intel Inside」提出批評:「電腦的價值怎麼能由零組件決定?」但問題是,消費者就是吃這一套!在超微(AMD)崛起之前,只要電腦裡面裝的是英特爾處理器,就算是普通電腦門市組裝的電腦,許多消費者也都不以為意。
不客氣的講,就是因為英特爾率先建立起「只要用的是好的零組件,就是一部好電腦」的印象,台灣出品的主機板、顯示卡等零組件,也才有出頭天,不是嗎?
不過,DIY市場自2007年上半開始逐步出現大幅萎縮的現象,由於微軟在作業系統升級程式裡,加入驗證機制,讓消費者必須購買正版作業系統,才能正常使用電腦,讓DIY市場的價格優勢難以突顯。
一線品牌電腦包括宏碁、惠普等,也都推出平價電腦搶市,過去相同等級的組裝PC,約可較一線品牌PC便宜新台幣2,000~3,000元,使得DIY市場仍有生存空間,不過,隨著PC產品進入微利化時代,兩者價差逐漸拉近,使得DIY市場僅能留住講求性能、效能的高階遊戲族群。加上筆記型電腦的價格效能比,已經貼近桌上型電腦,無線行動的優勢,更是讓DIY市場開始萎縮的重要因素。
以DVD燒錄器為例,過去單月銷售量約1.2萬~1.3萬台,即可站穩市場排名龍頭地位,但在DIY市場大幅萎縮下,單月不到1萬台就可擠進排名第1的寶座。
因此,有志於品牌事業的零組件廠商,不能只是停留在「電腦內部」,而是要開始朝「電腦外部」走。以記憶體模組廠商為例,真正要把品牌事業做起來,光是靠記憶體模組是不夠的,包括記憶碟、記憶卡,才是發展品牌事業的重要利基。
因為,光是「品牌」是不夠的,一定要成為「名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生存!
好品牌不只是要知名 還要有名譽
為什麼要自創品牌?不外乎是希望藉由品牌效應來提高獲利,同樣規格的主機板,往往只會因為品牌的不同,而讓價格有高低之分;品牌本身的識別作用,也常賦予產品更高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如果能讓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識夠深刻,了解可從購買品牌中獲得的利益或優勢,就可能培養出「品牌忠誠度」,消費者會自行努力思考或蒐集相關品牌的資訊,甚至產生持續購買意願,不但減少消費者可能購買其他競爭對手商品的可能,也讓行銷效益推致極大化。
因此,品牌價值不僅可以提高獲利,甚至是企業阻絕競爭對手的利器,尤其在製造大量外包、技術趨向標準化的時代,許多產品專利或技術很難由特定個人或企業獨享,因此創業者不能只是藉由產品功能或效能的差別,形成競爭差異化,產品設計及品牌識別,也是不能忽略的要素。
但真正的「品牌價值」,必須成為「名牌」才有意義,但許多人對於「名牌」的認識,僅止於「有名」的層次,因此許多有志於品牌事業的廠商,確實會在「知名度」上,花了不少功夫,包括如何分配廣告預算、如何吸引媒體報導、辦活動或參展等。
話說回來,願意花心思打知名度,終究也是好的,因為「沒有名」,怎麼可能成為「名牌」?但最怕的是,只知道要「知名」,卻忘了「名譽」也非常重要。
如何建立品牌,方法千變萬化,市面上的相關參考資料及書籍,可說是汗牛充棟。但許多人通常只注意到如何建立品牌知名度,卻忽略品牌形象的管理,尤其在網路上的訊息傳遞速度超快,而且往往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旦品牌形象出問題,問題很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
品牌管理的主要缺失,首先是業者缺乏全面了解品牌意義,其實品牌的最終形象不是由業者定義,而是由消費者所決定。因此,品牌管理者其實要定期透過行銷活動,不斷的了解消費者對品牌的想法及感覺,包括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研討會等,而不能只是刊登廣告而已。
其次,則是要提供品牌服務充分的支援,創造品牌形象已經夠難,維持品牌形象可能更難,不僅要持續投入品牌行銷活動,相關的客戶服務、產品配送、付款機制也要一同評估,而不能只是專注產品品質的控制而已。
第三點,則是要有耐心,建立品牌必須小心地、耐心地從基礎建立。要讓消費者對於特定品牌產生記憶及情感,往往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投入大量行銷預算,也許是縮短時間的方法之一,但千萬不要有「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錯覺,穩紮穩打是一定要有的心態。
品牌形象的控制也是不能忽略的事情,而且創業者千萬不要認為維持品牌形象,只是特定管理者的責任,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有責任即時反應品牌的形象定位及觀點。因此,透過適當的教育訓練或活動,讓員工深刻的體認品牌的意義及價值,才能對於品牌相關活動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作者簡介:
楊迺仁曾任DigiTimes主編、管理雜誌副總編輯、PC Magazine副總編輯、商周編輯顧問編輯總監,現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