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國大陸手機產業的發展未來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6-06-20 00:00
前言:
展望2006年,預期在多媒體手機及3G市場開放的帶動下,2006年中國手機市場銷售量有機會突破1億台大關,較2005年成長維持10%~13%左右。除相機手機占整體市場比重將突破8成外,另外像音樂手機、智慧型手機等多媒體手機產品也是2006年大陸手機市場關注焦點。
一直以來,大陸行動通信終端市場都掌握在本土廠商的手上,尤其是在手機銷售上,本土品牌一直擁有超過半數的市占率,但此一情況在2004年有所改變。根據賽迪顧問CCID資料,2005年第三季大陸手機市場共銷售2,096.8萬台手機,較2004年同期成長16%,銷售額318億元人民幣,兩者皆創近3年來單季新高記錄。其中在本土品牌市占率方面,雖然在2005上半年時市占率回升至46.1%,但到了第三季卻又下滑至僅41.3%;至於2005年大陸手機市場則約銷售8,800萬台,較2004年成長約11.8%,外資品牌仍掌佔據主要市場,市占率在55%~58%左右。
在產量及出口量方面,2005年在各業者(國外及本土手機廠商)持續提高手機產量、加上多家新獲牌照企業的加入戰場下,整體手機產量突破3億支,較2004年成長28.7%,出口量則在1.9億支左右。其中2005年前三季就大陸本土品牌手機方面,出口量就達到600萬台,較2004年同期成長超過60%,波導以出口量372萬台排名第一,占整體本土品牌手機出口總量的66.2%,TCL則以82萬台排名第二,比重約16.09%,海爾出口量34萬台,6.04%比重排名第三,夏新則出口12萬台,比重2.13%,其餘本土品牌手機出口量則均低於10萬台。
至於個別廠商排名方面,諾基亞以19.3%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大幅領先其他業者,摩托羅拉則位居第二,市占率12%,三星電子則以市占率9.5%排名第三;至於大陸本土品牌業者排名中,波導依舊表現最佳,以8%的市占率排名第四,聯想則在手機研發成功經驗的帶動下,市占率由上半年的4.57%提升至5.1%,排名也躍升至第五名,至於TCL通訊則在連年虧損下、市占率也下跌至3.9%,排名也下滑到第九名。
手機關注度趨勢分析
2005年以來大陸手機市場充斥著降價的風潮,自1月起就陸續出現多款降價產品,3月時更有近190款機型調降價格,降價產品數達總產品量的22%;到了暑假價格戰更在手機市場上熱烈上演,從國際大廠Nokia、Motorola到本土業者無不推出手機市場的冰點價格,價格的走低不僅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也使品牌排行榜發生變化。
◎品牌關注度分析
目前大陸手機市場仍以較主要的四大品牌為主,品牌集中度接近70%左右,其中諾基亞持續穩占榜首,摩托羅拉則是繼8月份成功超越三星電子後,2005年度以15.5%穩居第二;而本土品牌僅有聯想擠身前10大,說明了大陸消費者依舊對國外品牌較有興趣。
至於本土品牌方面,在渡過2004年的銷售表現不佳後,上半年整體市場關注度已有所提升,1月份更高達20.2%,至5月時也有16.3%的高點,6月份雖開始下滑,但到年底時卻又開始回升反彈,至12月時達到15.3%;其中以聯想最高,約3.3%,其次則為夏新的1.7%,銷售龍頭老大波導則在1.4%。整體而言分佈非常平均,顯示消費者對本土手機品牌並無獨鍾愛好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聯想的市場關注力道越來越強,與其他本土品牌業者的差距加上,更順利超越日系手機,顯示其著重在產品研發的成績開始發酵,2006年將有機會超越波導,成為大陸本土手機品牌第一大。
◎產品功能性分析
在產品關注度方面,首先以快速成長的相機手機來看,2005年第一季時相機手機占大陸手機銷售比重約49.6%,到了第二季已過半,來到了55%;至第三季更達到62.9%,銷售量1319.1萬台,較2004年同期成長106.6%,全年度可望接近70%。
至於相機畫素方面,目前大陸手機市場雖仍以30萬畫素產品為主,但百萬畫素產品正呈倍數快速成長,第三季占整體相機手機銷售比重已達到14.4%,較2004年同期成長144倍;而從第三季推出的相機手機新品來看,百萬畫素手機產品比重也已超過一半,而200萬畫素、400萬畫素及500萬畫素相機手機也開始出現在大陸手機市場。
除相機手機外,智慧型手機也是大陸手機市場發展重點。2005年第三季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銷售量達到139.8萬台,較2004年同期成長119.8%,亦較2005年第二季成長51.6%,銷售額達到45.2億元人民幣,較2005年第二季成長51.7%,銷售量較整體手機市場銷售比重達到6.75%;2005年大陸智慧型手機銷售量約可達493.5萬台,成長89.5%,銷售額161.3億元人民幣。
大陸行動通信終端產品產業鏈架構
大陸手機產業在行動用戶快速增加下,整體產業呈高速發展,過去在手機牌照審批制度的限制下,真正上得了?面的本土手機廠僅有那幾家。隨著2005年2月19日發改委《行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專案核准的若干規定》的公佈,給予了一些中小型本土手機廠商機會,也帶動了大陸手機產業鏈的發展。
隨著發改委政策的發佈後,在3月及5月,一共發出了9張手機生產牌照,獲得執照的廠商中,不乏重量級通訊大廠與家電大廠,新業者積極的策略,為市場帶來新的活力,也帶來過剩的產能與削價競爭的壓力;9月1日及發改委再公佈第三及第四批獲得牌照的企業名單,合計至2005年底9月已有20家新業者獲頒手機生產牌照,分別為深圳華為、青島海信、大連大顯泛泰、寧波奧克斯、江蘇高通、上海英華達、蘇州明基電通、深圳創維、深圳金立通信、UT斯達康、德賽、深圳中天、天津三星、南靖萬利達視、廣州金鵬集團、四川長虹電器、浪潮樂金數位行動通信、夏新電子、昆達電腦科技及廣東步步高電子工業。
大陸手機產業鏈發展
根據資訊產業部的統計,大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基地,2004年就生產了全球1/3以上的手機,整體市場規模也接近8,000萬支。為推動國內手機產業的資源整合,大陸政府單位於2004年9月將北京、天津、上海、青島、蘇州、杭州、深圳、福廈沿海地區、廣東珠三角地區等9大城市及地區,列為首批國家電子資訊產業基地,並規畫做為發展手機產業鏈佈局,以提升本土企業的供應鏈掌控能力。
大陸手機產業鏈大致上可分為晶片、LCD等上游零部件、研發設計平臺及製造生產廠商,目前大陸手機的整機生產及零部件生產仍存在南北地域不對稱問題,前者主要集中在北方,後者則以深圳、上海和蘇州等為主。
在整個手機產業鏈的發展上,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及研發平臺一直是大陸本土業者最缺乏的地方。手機的核心技術可分為硬體及軟體兩個方面。硬體基本上指的核心晶片上,包括基頻模組和射頻模組兩方面,目前主要為全球幾大晶片廠商如德儀、Freescale、英特爾、飛利浦、高通所壟斷,大陸雖有一些本土廠商也在此市場著墨,如大唐微電子、天碁科技、展訊等,但在2G及2.5G上仍舊遠遠落後國外業者,目前主力都放在3G的TD-SCDMA上。至於軟體部份則分為底層軟體及應用層軟體,底層軟體是手機核心知識產權的關鍵,包括物理層及協定棧:前者位於最底層部份,主要決定基礎晶片設計的部份,目前仍掌握在DSP等晶片業者中;後者則位元在物理層軟體之上,是通訊系統的規則和標準,通常由通訊系統標準的制定者掌握,以易利信、西門子、北電網路、阿爾卡特、諾基亞等主要電信設備業者為主。
至於硬體研發平臺方面,廠商利用開放的硬體平臺作為產品設計的主體,開發週邊非關鍵元件及應用軟體,來達成手機的功能配置、外觀設計、操作介面等。由於研發實力未達理想,過去大陸手機市場主要以一種叫做"模組研發"的方式來替代,其優點是業者可以部分修改手機的外觀設計,研發週期適中,其研發成本也相對較低,在2003年以前在大陸手機市場上以此方式做為設計主體的比例超過50%。不過在2003之後,由於"模組研發"的靈活性及可控制性較差,廠商無法控制手機零部件的數量及種類,造成對上游零部件廠商依賴度過高,再力加上晶片商陸續推出了開放的硬體開發平臺,"模組研發"方式就逐漸為廠商所淘汰。目前大陸本土業者主要採用了國外業者的硬體平臺來開發手機產品,如波導採用西門子的平臺,TCL採用高通、ADI的平臺,夏新採用Agree Systems的平臺,康佳則以飛利浦的平臺為主。
主要的手機製造業者2005年大陸手機市場銷售表現雖仍將呈現兩位數的成長,但整體市場發展依舊存在著許多難題及困境,尤其是在本土手機業者上,2005年的表現更是不盡理想。除過半手機市場仍掌握在國外品牌業者外,主要的本土手機業者市占率皆出現下滑,並出現虧損的情況,其中包括大陸本土第一大手機業者-波導前三季虧損2.8億元人民幣,TCL通訊第三季就虧損了4.6億元港幣,夏新則虧損1.3億元人民幣。
◎波導以雙品牌策略反攻市場
波導雖仍居本土手機廠商的第一名,但受到黑手機及研發問題的影響,2005年前三季出現2.8億元人民幣的虧損,為挽回此一頹勢,波導進一步加強與法國Sagem的合作。2005年12雙方的合資公司-寧波薩基姆波導研發公司正式成立,未來將共同規劃產品、統一研究開發、聯合採購、統一生產,並實施全球市場的"雙品牌"推廣策略,即在大陸市場繼續推行"波導"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則以"BIRD"和"SAGEM"雙品牌銷售,目標是進入全球手機企業前五大。
根據規劃,合資公司將投資600萬美元,波導與Sagem各占50%,目前共有研發成員將近600人,未來三年內有望發展到1,000人以上。合資研發公司將全面整合Sagem的技術優勢與波導的創新優勢,進一步規範研發流程,向波導和Sagem提供產品技術研發支援,預估兩者合計年產能可達4,000萬台手機,每年可推出30款新手機產品。
◎聯想手機將全力進軍一線城市
聯想是大陸本土手機市場中唯二出現獲利的手機業者,2005年7-9月手機銷售量成長139%至144萬台,市占率上升至5.1%排名第五名,手機業務也出現9,400萬元港幣的獲利,較上一季大幅成長276%,這已是聯想手機業者連續9個月成長率在40%以上。
為進一步擴大手機業務,2005年12月19日聯想首先以7,200萬元人民幣購入廈華電子所持有的聯想行動的19.2%股權,聯想行動也成為聯想集團獨資的企業;之後聯想又計畫將中區(包括上海、浙江、安徽、陝西、河南等九大市場)總部設在上海,並集中全國市場20%的資源全力強攻上海市場,目標是擠入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前三大。
◎TCL通訊成立6大利潤中心搶攻海外市場
TCL通訊在長久以來的虧損下,2005年表現依舊未見起色,根據其發佈財報,2005年第三季TCL通訊手機出貨雖較第二季成長10%至240萬台,但單季卻虧損4.6億港幣,較2004年同期成長21.3%,累積前三季共虧損15.75億港幣。
為擺脫持續虧損的困境,TCL通訊將全力押寶在海外市場上,目前已將其全球業務劃分為6大利潤中心-歐洲、美洲、OEM、TCL國內、TCL品牌及Alcatel國內,其中TCL國內又稱大陸業務中心,以銷售業務為主;根據TCL通訊的規畫,OEM及歐美市場將是其海外銷售的主要市場,Alcatel手機主打歐美市場,TCL自有品牌手機則主攻東南亞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
大陸本土手機業者面臨的困境及問題
◎手機品質不佳及售後服務不足
除產能過剩外,缺乏手機核心技術的開發是影響大陸手機業者發展的另一大主因;一直以來大陸本土手機業者強調的是搶佔市占率及擴大知名度,不惜將所有注意力擺在產銷量、新品數量及推出速度的比較上,在業績高速成長時並未將獲利投注在核心技術的開發上,此情況就反映在手機產品的品質上;再加上這些業者在售後服務並未投入太多,導致產品一旦在消費者手機出現問題,很難及時得到解決,進而降低了消費者購買本土品牌手機的欲望。
◎"黑手機"、"貼牌機"蠶食本土手機市場
"黑手機"、"貼牌機"是目前困擾著大陸手機市場的極重要問題。"貼牌機"是過去手機牌照未改制前的產物,一些廠商無法獲得手機生產牌照,而改向擁有牌照的業者租借以在市場上銷售,而由於這些貼牌企業通常不具有自身研發能力,只是簡單地把別人的手機買來,在品質上就通常會有缺陷;至於"黑手機"也就是俗稱的水貨手機,由於其所用材料並非原廠,也沒有所謂的售後服務,價格非常便宜,同一款國外手機在「黑手機」市場可以便宜一半以上。加上消費者普遍對本土品牌手機的信心及認知度不足,多數把本土品牌手機的特色與"容易壞"相連結,因此雖然一款要價1,000元人民幣的國外品牌"黑手機",價格與本土品牌相同,但買不起原廠國外手機的消費者仍寧可選擇"黑手機",這也逐步侵蝕了大陸本土品牌手機的銷售市場。
◎牌照發放速度過快造成供需過剩
在2005年之前在大陸政府對手機牌照發放的管制下,雖出現貼牌、借牌等情況,但整體產能過剩的問題並不嚴重。隨著大陸國家發改委於2005年2月19日發佈新的手機牌照核准後,並陸續公佈了4批、共20家獲得手機生產牌照的名單,獲得手機牌照的企業也由之前的36家,暴增至56家,更多的企業進入手機市場,也為本土手機業者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由於大陸手機市場的容量有限,2005年銷售量僅有9,000萬台,但整體手機產量卻高達3億支,扣除掉出口的近1.6億支,供需過剩的情況非常嚴重,庫存量過多導致許多手機廠商的毛利率不斷下滑,並陸續出現虧損的情況。
大陸本土手機業者與國外大廠競爭力比較
大陸本土廠商在資訊領域上普遍技術能力不足,這正是其落後國外主要大廠的最主要因素,而同樣情形亦發生在手機產業上。大陸本土手機業者最大的問題在於研發與製造技術的突破,無法趕上全球手機產品的更新速度,在2G及2.5G手機產品開發上明顯落後於國外主要大廠,這也連帶影響到對手機產品品質維繫上顯得力不從心。以大陸本土手機龍頭波導來看,2003年波導每月平均推出2~3款新手機,但到2004年彩色及相機手機成為市場主力後,波導的新機發表量減少到每月1~2款,而國外大廠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卻仍可維持每月至少4款的新產品開發速度,這正是大廠能持續雄霸全球手機市場主要原因。
再者,除了新機推出速度過慢,大陸手機業者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對品牌印象太差,其主要原因有兩部份:(1)產品本身的小瑕疵偏高;(2)整體手機維修體系及售後服務能力太差。一直以來大陸手機業者憑藉著掌控通路而快速拓展的市占率,但隨著用戶數的增加,消費者開始注意到產品的品質,而本土品牌手機的問題頻傳,其手機維修體系及售後服務的不佳就充份反映出來,其所造成的品牌忠誠度偏低,已不再是低價策略或本土意識就能輕易更動的。
至於國外手機大廠的競爭策略上,近年來積極開發低價手機產品,包括摩托羅拉、諾基亞、飛利浦等都朝低價手機邁進,而GSM協會也正進一步擴大向發展大陸家推廣低價格手機的計畫,目前已進入超低價手機計畫的第二個階段,目標是把價格不到30美元的手機推向貧窮國家的市場,第二階段計畫的發展大陸家有印度、孟加拉國國、巴基斯坦、泰國、菲利賓等亞洲國家,南非等一些非洲國家及俄羅斯和烏克蘭等。
摩托羅拉算是其中發展最為積極者,早在兩年前就積極研發50美元以下的低階手機,2005年更計畫推出一款售價在40美元以下的低階手機,目標是銷售出600萬台;9月底摩托羅拉更接獲GSM協會近1.8億美元的低價手機訂單,預計在2006年初供應孟加拉國國、菲律賓、泰國等發展大陸家近600萬支低價手機,每款單價都將低於30美元,這也是繼2月份GSM協會選定摩托羅拉提供600萬支單價低於40美元的手機後,再一椿的低價訂單。
其他如飛利浦則正積極發展一項開發超低價手機的全球性計畫,將推出一個不超過5美元的系統解決方案──"Nexperia",此解決方案將涵蓋所有手機所需電子元件的軟硬體整合平臺,預計能將手機成本降低到20美元以內,以大量供應大陸、印度、非洲、南美及東歐等正在快速成長的市場;同時其更因兼具可擴展性及靈活性,能輕鬆整合到手機中的低成本解決方案。未來飛利浦計畫全面透過在上海的設施來實施此項計畫,目標是在2008年在上海地區推出整體成本低於15美元手機產品。
在成本方面,隨著手機大廠逐漸把產能移至大陸生產,加上OEM/ODM比重的增加,有效降低手機生產成本;而在手機開發上,針對大陸手機廠結合手機Design House的開發模式,摩托羅拉、諾基亞采在地設計、與臺灣手機廠商合力設計或委託設計的模式因應,同時結合單款手機銷售量較大的優勢,分擔了吃重的初期研發成本,這些都大幅提升了國外手機大廠的競爭力。目前摩托羅拉已開始推出價格在400元人民幣左右的低階手機,諾基亞的一些舊型手機價格也在500元人民幣左右,就連過去主打中高階手機的三星電子,近日也推出數款1,000元人民幣以下的彩色手機,再加上這些國外品牌的知名度及產品品質較佳,大陸本土手機業者在低階手機市場的優勢不再。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外手機大廠紛紛將目光放注在印度這一塊新興市場上,全球前五大手機廠都陸續前往設立手機廠或研發中心。全球第一大手機業者──諾基亞就投資1.5億美元在印度南部建置手機工廠,地點在印度南部的斯裏普拉布達(Sriperambudur)地區,距離泰咪爾-納杜(Tamil Nadu)省的省會馬德拉斯(Madras)50公里,新工廠占地10英畝,預計擁有2,000名員工,將成為諾基亞在全球擁有的第10家全資工廠;目前印度已成為諾基亞在全球的第六大市場,每年的營收可達10億美元,相較最大市場美國的40億美元己相去不遠。
至於摩托羅拉則在印度班加羅爾設立實驗室,並負責網路融合、網路自動化、企業應用、嵌入系統及物理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任務,主要提供摩托羅拉達成"無線行動服務"的目標,預計其在印度的軟體工程師總數將超過1,700人,而2005年摩托羅拉在印度的研發支出也將自2002年的5,000萬美元,增加至8,500萬美元。三星電子則將出資103.72億韓元於印度設立生產手機的子公司──"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India",此計畫將於2006年上半年完成,並開始生產三星的手機。至於第四大的LG電子亦投資6,000萬美元,在印度西部Pune蓋組裝廠,生產GSM及CDMA手機;目前排名第五的索尼易利信也有意在印度建廠。
大陸3G手機產品發展趨勢
目前包括中興、華為、夏新、康佳等都已全力投入3G手機的開發。其中夏新投入3G手機的研發資金超過1億元人民幣,透過與易利信、高通的技術合作,已成功推出12款3G手機,其中6款WCDMA手機、3款CDMA2000手機及3款TD-SCDMA手機;華為則已推出8款3G手機產品;TCL通訊則將採用飛利浦的解決方案,並將於2006年下半年在大陸及歐洲市場推出3G手機。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廠商在3G手機晶片的投入更甚於2G時代,目前以大唐微電子、凱明資訊、天碁科技、展訊通訊、華立及重郵信科為主;大唐微電子為大陸第一大的IC設計公司,凱明資訊則是由普天、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諾基亞、德儀等17家企業共同創辦,日前並成功開發出TD-SCDMA LCR晶片,與LG電子共同推出TD-SCDMA三模手機。
2005年10月大陸在3G手機晶片發展上更成功跨進一大步,重慶郵電學院就宣佈成功研製開發出0.13微米制程的TD-SCDMA 3G手機核心晶片──"通芯一號"晶片,這不但加速了3G手機晶片的商業化進程,更標誌著大陸3G手機晶片的關鍵技術已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目前此款晶片純由大陸本土操手,其設計工作在重慶,製造及封裝則在上海完成,完整實現了晶片從大陸製造到大陸創造的目標。
展望未來,預期基於TD-SCDMA標準下的3G手機將於2006年第三季進入商用,目前的發展目標是將高階3G手機成本控制在150美元,低階3G手機控制在50美元左右,由於TD-SCDMA標準下的3G設備成本較目前的GSM低,估計電信業者設備成本將較GSM便宜近50%,因此未來的3G手機資費將比目前的GSM更便宜。
結語──2006年大陸手機市場上看1億台
展望2006年,預期在多媒體手機及3G市場開放的帶動下,2006年中國手機市場銷售量有機會突破1億台大關,較2005年成長維持10%~13%左右。除相機手機占整體市場比重將突破8成外,另外像音樂手機、智慧型手機等多媒體手機產品也是2006年大陸手機市場關注焦點,其中2005年音樂手機占大陸手機市場比重已達25.28%,若再從2005年第三季近上市手機新品的結構來看,智慧型手機及音樂手機的比重分別由第二季的6.8%及31.4%,成長至9.2%及47.7%,預期新興的音樂手機及智慧型手機將會成為大陸手機市場新的成長動力。
至於令本土手機企業頭痛的"黑手機"、水貨手機等問題,2005年11月中旬由大陸資訊產業部發起,聯同國家發改委、公安部、海關總署、國稅局、工商總局、國家質監局等相關部門,聯合展開手機市場整治行動,目前已出現成效,預期在2006年"黑手機"的問題可望消除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