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發佈 全球聚焦大陸信息產業發展新趨勢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7-04-09 00:00
前言:
一直以來,中國大陸政府都以五年為一個單位,來規畫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計畫,從二五、三五到21世紀的十五計畫,這些計畫都代表了大陸正朝向發達國家的目標邁進。2006年3月中國大陸最新的《十一五規畫綱要草案》正式發佈,在經過一年後,佔據大陸經濟極重要的地位、扮演著提升大陸經濟最關鍵角色的《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也在大陸信息產業部的規畫下,於2007年3月1日正式發佈。在《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的發佈下,大陸信息產業未來將如何走下去,其方向及發展趨勢為何,將是全球必須關注的焦點。
「十五計畫」的成效回顧
根據大陸信息產業部統計資料,在「十五計畫」期間,中國大陸的信息產業有極顯著的表現,至2005年大陸信息產業總銷售額達4.4兆元人民幣,是「九五」期末、也就是2000年底的4.6倍;2005年底完成增加值1.3兆元人民幣,占大陸GDP比重達7.2%,較2000年底的4%提升3個百分點。
在「十五計畫」期間,不論是在電信或電子資訊產業上都表現傑出。其中電信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平均每年新增電話用戶達1億戶,2005年底總電話用戶數達7.2億戶,其中固定電話及移動電話用戶數分別為3.5億及3.93億戶,穩居世界第一,普及率也達到27.3%及30%;在互聯網方面,上網人數也躍居全球第二,達到1.11億戶,村村通電話比重達到97.1%,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在電子資訊產業方面,在軟體、積體電路等產業強勁帶動下,「十五計畫」期間大陸電子資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底銷售額由6070億元增長到3.84兆元人民幣,工業增加值由1330億元增長到9000億元人民幣,出口額由550億美元增長到2680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35%,五年累計合同利用外資約1000億美元,多項產品產量及銷售量皆居世界,產業群聚效應進一步顯現。
除了電信及電子資訊產業外,在郵政業也有優異的表現,2005年底銷售額達574.7億元人民幣,郵政法修訂工作也取得重要進展,網點設施、網路能力、資訊化水平持續提升。而在無線電方面,國家無線電管理法制建設亦取得進展,頻率資源配置和台站管理工作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無線電監測能力明顯增強,有力維護了空中電波秩序,促進了大陸無線電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重點剖析
根據2006年3月發佈中國大陸《十一五規畫綱要草案》內容,立足擴大內需、立足優化產業結構及立足自主創新是三大核心發展戰略,此次《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自然也遵循此一方向,並朝向『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前進。此次《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大致上可分成基礎發展思路、政策措施、重大工程、主要任務及未來目標五個層面來分析。
(一) 基礎發展思路
在基礎發展思路上,根據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的說法,可稱為【三轉變一加強】,其中所謂的三轉變指的是推動電信業向資訊服務型轉變、推動電子資訊產業向創新效益型轉變、推動郵政業向現代郵政業轉變,一加強則是加強無線電集中統一管理。
所謂的推動電信業向資訊服務型轉變,也就是加強電信法制的建設,完善監管體系,改善基礎服務及提升增值業務,並發展互聯網產業,以推進三網融合為主要發展目標。至於推動電子資訊產業向創新效益型轉變,則是延續《十一五規畫綱要草案》的核心價值,以加強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優化產業鏈結構為目的,全力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提高產業競爭能力。而在推動郵政業向現代郵政業轉變方面,則是加速體制改革及政府監管,推進結構調整,拓展新興業務,保障普遍服務,提高競爭能力,努力實現資訊流、資金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目標。
另外在加強無線電集中統一管理的部份,主要是以促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為目的,科學配置、合理開發、有效利用頻率/衛星軌道資源,維護空中電波秩序,保證各種無線電業務的正常開展。
(二) 政策措施
在政策措施方面,共有7個執行方向,以下將分述之。
(1)加強政策法規建設,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儘快出臺電信法、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促進條例、資訊技術應用促進條例等法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理條例》,加快無線電立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並研究制定促進數位電視、新型顯示器件等產業發展的專項扶持政策。
(2)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制訂【中國大陸資訊產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目錄】並定期調整,組織實施一系列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重大工程。
(3)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資訊產業走出去步伐:優化環境,大力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以突出核心基礎產業、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和運營中心、引導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為重點,適時調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並開展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資訊產業領域的各類多邊、雙邊和區域合作機制的活動,加快本國資訊產業走出去步伐。
(4)貫徹落實人才興國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資訊技術人才、管理人才、複合型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於全國各地實施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透過高等學校、民辦或私營機構、企業、仲介機構等多種管道及方式,加強工程實用及高科技人才的培育。
(5)健全電信監管體系,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建立和完善基礎電信業務市場准入評估體系,按照新技術新業務和市場發展的需求,適時調整業務分類和市場准入政策,並推進資費管理方式改革,完善資費的市場化形成機制。同時改進網間結算標準和結算方式,重點解決互聯網等的互聯互通問題,保障網間通信的暢通。
(6)完善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環境: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資訊產業的投入力度,制定鼓勵核心基礎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抵扣力度,允許企業加速研發用儀器設備折舊,進一步擴大電子資訊產品全額出口退稅範圍。鼓勵政策性銀行支持核心基礎產業的重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化項目,並建立風險投資機制,鼓勵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
(7)建立普遍服務基金,完善普遍服務機制:完善電信普遍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儘快建立以電信普遍服務基金為核心的普遍服務長效機制,並建立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制定郵政普遍服務的範圍、標準和資費價格體系,加以監督執行。
(三) 重大工程
此次的《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共訂出12項未來五年將首要發展的重大工程,分別為積體電路、軟體、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視聽、先進計算、新型零組件、電信普遍服務、網路資訊安全、郵政服務設施及無線電監測。
1. 積體電路:加強積體電路產業創新能力建設,加快90奈米及以下製造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支援"909工程"升級,發展BGA、CSP、MCM、SIP等先進封裝測試能力,突破部分關鍵設備和材料,形成以設計業為龍頭、製造業為核心、設備製造和配套產業為基礎完整的產業鏈。
2. 軟體:推動建立重點領域、區域的公共軟體發展平臺和行業性軟體測試平臺,加快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設,並組織開展基於Linux系統的電子政務示範、中間件與嵌入式系統開發及產業化、行業大型應用軟體系統開發與推廣應用工程,提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軟體和應用系統開發水平,培育骨幹企業和拳頭產品,提高自主軟體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增強軟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3. 新一代移動通信:繼續推動TD-SCDMA等3G及其增強型技術的產業化及應用,積極發展基頻晶片、射頻元件、高效能電池、核心軟體等關鍵配套件,開發掌握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和終端的關鍵技術,進一步推進相關標準的制定及應用。
4. 下一代互聯網:支援下一代互聯網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軟體、業務應用的開發和產業化,組織網路管理、安全監控等的開發、試驗,引導現有互聯網路由IPv4向IPv6過渡。
5. 數字視聽:加強數位視聽產品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建立共性技術支撐平臺,並支援開發信源編解碼、內容保護等共性技術,促進數位電視發射、傳輸和接收系統設備、數位內容製作軟體和設備、家庭網路產品及關鍵件的產業化。另一方面還要數位電視的轉移,並建設基本覆蓋全中國大陸的有線、地面、衛星互為補充的數位電視網。
6. 寬頻通信:積極有效推進三網融合目標。
7. 先進計算:設計開發高性能通用CPU,研製千萬億次高性能電腦系統,大力推進網格技術研發和應用,建設基於網格的先進計算平臺基礎設施,提升國家資訊化能力。
8. 新型零組件: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LCD面板及模組生產線,並展開OLED、SED的技術開發;同時優先支援小型片式阻容感元件、中高檔機電元件、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光電子器件、新型綠色電池、小型化高頻頻率器件、混合積體電路等量大面廣元器件的規模生產,提升中國大陸元器件材料的基礎研發和配套能力。
9. 電信普遍服務:解決大陸剩餘未通電話行政村的通話問題,逐步推進自然村通電話進程,加快農村地區互聯網接入能力建設,促進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並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的發展目標。
10. 網路與資訊安全:優化通信網路佈局,提高通信網路的安全可靠性,繼續建設完善應急通信系統。
11. 郵政服務設施:主要包括4方面建設內容:一是西部和農村地區郵政基礎設施建設專項,逐步改善西部和農村地區郵政設施落後的面貌;二是全中國郵政金融資訊系統和災難備份系統專項,建立並完善全國郵政金融資訊中心和災難備份中心;三是速遞物流等郵件的航空、陸路集散場地專項,建成全國性集散樞紐;四是郵政資訊化應用專項,搭建郵政速遞、物流、報刊、電子商務等業務應用平臺。
12. 無線電監測:主要包括三方面建設內容:一是建設實現全國統一調度指揮和應急聯動,技術先進、佈局合理、功能基本齊全並兼顧水上和空中的全國無線電監測網;二是建設適應無線電設備認證、電磁相容、監督檢查和電磁環境等測試需要的國家和各省(區、市)無線電設備檢測中心(實驗室);三是建設覆蓋各級無線電管理機構,具有無線電臺站管理、電磁相容分析、電子政務等功能的無線電管理資訊網。
(四) 主要任務
(1) 鞏固核心基礎產業的發展:
可分為五個方面。一是完善積體電路產業鏈,主要發展積體電路設計業,並鼓勵新一代晶片生產線建設,推動現有生產線的技術升級;提升高密度封裝測試能力;增強關鍵設備儀器和基礎材料的開發能力。二是壯大軟體產業,大力發展自主品牌軟體產品和服務,加強軟體企業開發及品質管制體系建設,並積極發展網路遊戲、動漫等新興數位內容產業。三是推動零組件產業結構升級,重點發展自主TFT-LCD、PDP等新型平板顯示器件,以及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的新型零組件。四是提高本地化電子專用材料配套能力,並重點發展半導體、平板顯示器等關鍵材料。五是加快電子專用設備儀器發展。大力發展積體電路、平板顯示器等重大技術裝備,並增強新型元器件生產設備、表面貼裝以及支持無鉛製程技術整機設備的產業化能力。
(2) 重點培育新的產業群:
亦可分為五個方面。一是推進視聽產業的數位化,加快數位電視產業發展政策的出台,繼續推行機卡分離技術路線,形成從關鍵配套件到整機較為完整的數位電視產業體系。二是加速新一代通信產品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寬頻接入、先進光通信以及農村通信產品。三是增強電腦與網路產品的研製能力,重點支援高性能電腦、高端伺服器的研製,積極開展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快發展大容量存儲產品。四是加快自主資訊安全產品的發展,重點發展網路防護與安全管理、高速密碼與安全傳輸、可信計算與終端保護等關鍵產品。五是大力推動應用電子發展,重點發展金融、汽車、電力、機床、醫療等應用電子產品和裝備。
(3) 不斷提高綜合資訊服務水平
主要是推進電信業務的全面轉型,尋求固網發展新突破,並以3G發展為契機,豐富移動業務,推動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朝「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的目標前進。
(4) 進一步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全社會網路資源的整合利用,推進三網融合目標,並進一步提高基礎網路特別是寬頻接入網路的覆蓋率,逐步向農村地區延伸,並加強國際通信網路建設,增設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適度增加國際通信光纜登陸點。
(5) 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式發展
加強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建設,重點支援產業規模大、研發能力強、骨幹企業相對集中的產業基地和產業園發展。同時優化產業佈局,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差異發展,促進東中西部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將率先打破行政區劃局限,率先在長三角地區、京津冀都市圈兩大區域內建立協調互動機制,推進區域協作配套,延伸壯大產業鏈,打造區域品牌。另外還將積極引導東部發達地區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並有重點、分層次地支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發展,依託中心城市和重點區域發展特色產業。
(6) 推動現代郵政業發展
積極促進郵政業的全面發展;廣泛應用資訊技術改造提升郵政業;著力提高郵政普遍服務能力;切實加強郵政安全監管。
(7) 加強無線電管理
以科學規劃無線電頻率/衛星軌道資源,適時修訂《無線電頻率劃分規定》;並提高無線電監管能力,進一步完善無線電管理基礎設施。
(8) 大力提升資訊化建設支撐能力
增強資訊化裝備的供給能力,優先支援農村資訊化建設,並從政策導向和資金扶持上優先支援農村資訊化建設,同時加快資訊技術在金融、物流、公共服務等領域推廣資訊技術應用,也加快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的內容數位化進程。
(五) 未來目標
1. 主要經濟指標:2010年信息產業總收入達到10兆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7.6%,其中電信業收入達到886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7.6%;電子資訊產業銷售收入達到9兆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8%;郵政業收入達到99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8%。2010年資訊產業增加值達到2.6兆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5%,占GDP的比重為10%。
2. 服務水平目標:2010年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0億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數達到4億戶,普及率30%,移動電話用戶6億戶,普及率45%;互聯網用戶2億,普及率15%;郵政的投遞時限和投遞質量進一步提高,年函件總量達到140億件左右。
3. 創新能力目標: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業務專利數及國際品牌增加。
4. 競爭能力目標:2010年海外電信業務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的管理能力和競爭能力大幅度提升,產業鏈進一步向上游延伸,元器件、材料、專用設備國內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集聚優勢資源,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產業基地和產業園,以及一批效益突出、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5. 協調發展目標:繼續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地區通信能力建設,加快形成電信運營業與其上下游合作共贏的產業鏈;依託國家電子資訊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基本形成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化發展的產業格局;支援天津濱海新區、海峽西岸資訊產業發展;無線電頻率資源配置合理,基本滿足各方需求,各種無線電業務協調發展。
《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透露的發展方向
從這次《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的發佈,再比照一年前的《十一五規畫綱要草案》,除了其列出的具體數據目標外,其中也透露出未來五年中國大陸在信息產業上、所要依循的發展方向。
(一) 『自主創新』是未來五年最重要的核心發展策略
過去中國大陸在全球產業所擔任的角色是生產中心,各國企業所看重的是中國大陸廉價的勞工實力,陸續到大陸設廠,也讓大陸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信息產業生產大國。隨著全球科技產業的日新月異,加上智慧財產權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大陸企業過去複製他人產品的模式一再受到挑戰,本土廠商被外國企業控訴侵犯專利權的不斷上演,不論是CD、DVD、MP3到最新的數位電視機頂盒,都發生歐盟等要向大陸企業收取專利費用的事情,這對主打低價策略的大陸廠商而言,受傷害的程度相當的大,也間接影響中國大陸在國際間的形象。有鑑而此,自九五開始,中國政府就積極發展自有的技術標準,到了2005年更將『自主創新』正式定調為十一五期間的最重要核心發展策略,期望擺脫過去位於產業「低階級」的情況,朝掌握全球最主要技術標準的國家邁進。
近年來在中國大陸的信息產業上,已出現多起『自主創新』的例子,像是中國大陸自訂的3G標準TD-SCDMA、數位電視標準DMB-TH、IPTV標準AVS、無線通訊標準WAPI,以及近年來開始吸引大家目光的龍芯CPU處理器等,都在在說明了中國政府在《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中全力衝刺自主創新的終極思維。預期此一思維將是未來五年,甚至未來中國大陸最重要的發展標的。
(二) 積極培育產業群聚 提升產業鏈實力
近年來中國大陸深深體會到產業群聚重要性,有好的產業集落,上下遊產業鏈廠商的進駐,讓整個群聚效應發揮出來,對相關產業必有倍數的提升,因此各高科技產業園區及基地在政府的扶持下陸續開發出來。在《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中將延續此計畫,加強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建設,重點支援產業規模大、研發能力強、骨幹企業相對集中的產業基地和產業園發展。
另外,目前大陸東部的發展已非常快速,但西部仍在開發中,兩區的發展有極大的差異,因此大陸政府計畫優化產業佈局,促進東中西部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並將率先在長三角地區、京津冀都市圈兩大區域內建立協調互動機制,依照各區域的持色建設其專屬的產業,以發揮出最大的產業效應。
(三) 下個五年重點發展的產業
在《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中列出共12個未來五年主要發展的大工程,其中有幾個相對的重要,大致有五大項包括積體電路、下一代移動通信、新型零組件、數字視聽及寬頻通信。
積體電路一直以來就是大陸政府重點發展的產業,從之前引起美方抗議的18號文件就可以看出,其中IC設計及晶圓製造業為其中重點扶持項目。IC設計依循著大陸最高發展思維-『自主創新』,積極鼓勵企業研發出自有的IC產品,目前已有多家企業的IC產品佔到全球重要的地位,包括專攻MP3晶片的珠海炬力及pc camera晶片的中星微電子;而在晶圓製造方面,首推的自然是中芯國際,目前已有多座與政府合作的晶圓廠在建廠當中,加上華虹NEC、和艦等企業,未來發展潛力非常看好。再者,新的半導體優惠政策尚未出爐,隨者此次積體電路仍然名列《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重點發展的工程之一,預期新的政策將很快的發佈。
下一代移動通信指的就是3G方面。目前大陸正在積極測試其自行開發出的3G標準-TD-SCDMA,因此此下一代移動通信實際指的就是對TD-SCDMA,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扶持不將只是電信業者及終端設備商而已,更將延伸到晶片、天線等零組件業者上,也就是對整個TD-SCDMA產業鏈進行扶持,期望TD-SCDMA能很快的在全國上線。
(四) 積極吸引外資前來投資
在《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積極吸引外資前來投資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優化環境,大力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和運營中心,並引導外資投向東北及中西部地區,日前通過的英特爾到大連設晶圓廠、美國應材到西安設封測廠等,都可算是此一政策的實績。
結論
在2006年3月發佈的《十一五規畫綱要草案》中,『自主創新』這名詞首次的出現並定調為首要發展立足,此一思維在此次《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再度受到證實,說明了中國大陸積極從過去生產大國,全力朝研發強國的轉變,相信在政府的全力扶持下,加上研發人才實力的陸續提升,中國大陸所產生的『自主創新』實蹟將會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表面上《信息產業十一五規畫》是對大陸信息產業的發展規畫及目標,看來僅對大陸的企業有所助益,但若仔細的分析可以發現,獲得助益將不僅是大陸本土企業,所有有意進入大陸市場的外資企業也將可望獲益,預期將會有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到大陸設廠,以就近開發此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