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MIC全球資通訊產業發展趨勢系列研討會-Display Day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7-11-13 00:00
前言:
次世代生產線投資趨緩 全球液晶面板產能漸下滑
全球液晶電視及筆記型電腦的成長率於2011年,預估將降至20%以下,其中液晶監視器將只有9%的成長率,筆記型電腦的成長率為16%,液晶電視的成長率為17%。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周士雄表示,面板業者對次世代生產線的投資步伐趨緩,是全球液晶面板整體產能成長率逐漸下滑的原因,若建廠投資時間持續延後,預估至2008年,全球液晶面板產能成長率將降至17.9%。
2007年液晶監視器的滲透率已接近90%,筆記型電腦約35%,液晶電視也超過40%,液晶電視已成為傳統消費性商品,而筆記型電腦及液晶監視器在消費性市場的需求也將持續提升。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周士雄表示,未來消費端需求仍將持續朝向大尺寸發展,筆記型電腦將以15.4吋為主流、液晶監視器則朝19吋以上發展,液晶電視40吋以上的出貨比重也將持續增加。
資策會MIC分析台灣、日本、南韓及中國大陸的TFT-LCD生產線產能發現,2007年的佔有率以台灣的43%為最高,其次為南韓的40%,而預估至2008年,台灣依然佔據第一,以42%的佔有率超越南韓的40%,中國大陸以5%落後。而比較TFT-LCD生產線產能擴充速度則發現,2007年日本以71%居冠,台灣以47.2%居次,預估在2008年日本仍然以39.8%的比例,超越台灣的30.8%及南韓的20.9%。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周士雄表示,從面板出貨量及面積可觀察出台灣、日本、南韓及中國大陸的全球產品布局,2007年液晶電視出貨量以日本為大宗佔33%,液晶監視器以中國大陸之86%為最高,筆記型電腦則由台灣的36%居冠;2007年出貨面積,日本與南韓以液晶電視為主要,台灣與中國大陸則以液晶監視器為主要。
中小尺寸TFT-LCD面板
平價新勢力 創造新市場、侵蝕與延伸既有市場
TFT-LCD中小尺寸面板在數位相框、新興品牌手機、低價精簡筆記型電腦的平價新勢力需求帶動下,預期未來市場需求仍將持續暢旺。但受到中小尺寸面板產能擴增緩慢的影響,2008年整體產能成長將受到限制。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謝佩芬表示,TFT-LCD中小尺寸面板在創造新市場、侵蝕既有市場及延伸既有市場的新興平價新勢力帶動下,TFT-LCD中小尺寸面板的市場需求仍然極高,然而中小尺寸TFT整體產能受限於大尺寸產能供需緊俏所致,較難以再進一步的釋出產能,且台灣、日本及南韓,目前皆未有新建中小尺寸面板廠計畫,以及中國大陸的小型建廠計畫無法迎合市場需求的情形下,預期2008年的中小尺寸面板產能擴增仍然受到限制,雖然市場需求在現有應用產品尺寸加大、平價與新興應用產品需求發酵等因素而持續擴大,但還是會受到產能供給的限制而影響產能的整體成長發展。
中小尺寸面板經營門檻在於消費性產品訴求外型,面板規格繁複且有客製化製程,市場需求發展之不穩定因素,相對的考驗TFT廠商之產品策略與產能規劃。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謝佩芬表示,應用中小尺寸TFT的消費性產品之生命週期較短,導致產品的新興應用更為重要,雖然2吋以下的彩色面板,目前仍有CSTN與OLED等技術別可供選擇,但新興品牌的行動電話與可攜式影音播放器,因為影音功能需求導致多數業者採用TFT面板為主要的搭載。此外,2吋以上的應用產品,若具備彩色顯示需求,多數也採用TFT彩色面板。
謝佩芬表示,平價勢力興起,對既有品牌市場的瓜分,未來會直接影響面板供應現況。既有品牌面臨平價產品的競爭壓力,若於採購策略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也會牽動台日韓於品牌客戶面板供應市場的相對地位。
台灣中小尺寸液晶電視代工商機
兩大區隔市場:30吋以上與27吋以下
資策會MIC預估,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產量將達到9,500萬台,年成長率為28.2%,預期至2012年將達到1億6,500萬台。而台灣液晶電視出貨量於2008年預估將近2,300萬台,至2010年可達到5,100萬台。
台灣液晶電視產業發展,2006至2007年呈現快速成長,2007總產量較2006成長71.1%,產值成長51.3%。2007年各季的出貨表現都穩定提升,液晶面板降價與國際大廠釋單的雙重效應,帶動台灣液晶電視產業創造出貨高峰,2007年第四季的出貨成長率預期將達到120.8%。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王勝宏表示,未來全球液晶電視將以30吋以上及27吋以下形成兩大區隔市場,歐美家庭第二台液晶電視需求將以中小尺寸機種為主,在國際大廠對低階機種的推動下,將相對為台灣帶來代工商機需求。雖然台灣的中高階規格進程明顯落後,不利於躋身國際一級市場,但是台灣液晶電視廠商的全球佈局完備,可充分發揮彈性及具成本優勢,將有利於第二級市場的深化耕耘。而隨著公共顯示、商品廣告展示設備市場的出現,未來液晶電視朝向電漿電視之大型用途發展可能性極高,台灣業者若能夠針對此項特定需求,適時發展軟硬體之系統與整合能力,將會是成功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