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特輯: 電子書DRM應用發展趨勢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10-03-19 00:00
前言:
前言: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Stat預測,全球電子書出貨量將由2008年的近100萬台,成長至2013年的近3,000萬台,年複合成長率高達94.5%。若加上電子書的內容產值,整體市場規模將上看兆元。此外,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統計,九年後,電子書出版營收也將正式超過紙本。

在這波閱讀新革命裡,數位內容(經數位化之圖片、文字、音樂、影像等)將成為最重要的資產,也是主要營收來源。但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使得數位內容易造成有心人士惡意外洩、複製、修改、盜用等侵權的案例。為了保護創意內容數位化後的版權及獲利,導入數位權利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簡稱DRM);保障出版商、使用者雙方的權益,成了刻不容緩的議題。但如何在出版商與使用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改善DRM保護的機制與實作,便成為了電子書推廣的重要關鍵。

本文將介紹DRM的導入,並從趨勢面剖析,目前針對DRM現況提出改善要點及解決方案。

現有電子書閱讀器
2007年11月,美國亞馬遜(Amazon.com)所經營網路書局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掀起了電子書的熱潮,Amazon緊接著於去年2月推出了新一代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 2,5月則再推出Kindle DX,成功地開拓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吸引各國廠商紛紛投入。Sony在2009年8月底推出了Sony Reader,並搭配觸控螢幕,提供更直覺化的操作方式;今年初Apple則搶先推出了支援高畫質圖片與影音服務的iPad,再度炒熱了電子書的話題。採用電子紙技術製造的閱讀器與傳統書籍相比,具有輕鬆攜帶、瀏覽大量內容,且可隨意存取,並反覆使用等特點。

以下表格針對幾款熱門電子書閱讀器的規格進行比較。
 
資料來源:各公司提供,作者彙整

Kindle最大的突破性特色在於隨時隨地能連上電子書店(Kindle Store)購買電子書內容,不需透過個人電腦或下載任何軟體,故只要所處地點信號不受屏蔽,便能即刻透過通訊網路將電子書內容下載至裝置內。Kindle的問世開創了電子書市場的新局面,即時上網及簡易操作等特質都帶給人們嶄新的閱讀感受。

Amazon所發售之電子書採用自家專屬格式(.AZW),僅能在Kindle或Kindle for iPhone上閱讀,防止用戶複製或轉售數位內容,並採用在Amazon上註冊的帳號來驗證。內建DRM機制的原意是保護出版商的收益,但也限制了使用者使用的自由,電子書內容無法轉移至其他裝置,讓部分消費者感到不便。故未來電子書DRM發展趨勢,不應侷限於特定硬體裝置,而改由標準化的軟體機制達成跨裝置閱讀之目標。

iPad則是Apple於2010年1月27日發表的平板電腦,除了提供數位娛樂(瀏覽網際網路、收發電子郵件、播放影片、聽音樂、玩遊戲、觀看電子書)外,Apple還推出iWorks for iPad,讓消費者也能用iPad進行輕量的文書處理工作。

iPad採用開放原始碼的ePub做為發行電子書之格式;其優點為開放標準、電子書檔案可於多台裝置之間傳遞,但這並不代表放棄DRM的概念。相對的,ePub改採較為開放的策略,而非限制閱讀裝置,提供了較有彈性的軟硬體配套。然而,iPad系列DRM機制對市場仍為相對少數,要達成與既有格式相容並推廣開放規格的ePub,是仍待努力的目標。

除了上述硬體裝置,也有廠商開發軟體系統與行動裝置結合,讓手機使用者無須另行購置閱讀器,即可線上訂閱電子書。在台灣,中華電信與眾多出版社聯盟,首先推出了線上電子書服務-Hami書城,服務的族群為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包括Apple iPhone、Google Android或Windows Mobile等手機,必須使用手機門號或emome帳號認證,一旦使用者解除中華電信用戶身分,就無法再存取電子書服務。

Hami書城則由中華電信以電信商身分成立,採用ePub格式的電子書,內部DRM機制大多由Adobe公司實作。該機制由電子商店與後端授權伺服器協同工作,消費者購買或開啟電子書時,必須先提供系統帳號,交由後端伺服器驗證身份,才能開啟電子書檔案。因此每次閱讀都是一次解密的行為,造成內容載入速度緩慢。

何謂DRM
DRM全名為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中文譯為「數位權利管理」,是一種控制數位內容使用權利的技術,有效保障數位內容作者的權益及使用時的安全問題,是目前數位內容市場中重要的技術。


目前的資訊安全技術,不論是公鑰基礎建設、虛擬私有網路、數位簽章、密碼保護等,只能確保數位內容在傳輸途中不會遭到竄改或盜用。為有效避免盜版,在保障創作者智財權及維護消費者使用權間取得平衡,成了重大的議題。DRM技術能以軟體或硬體的方式限制使用者對數位內容的使用權限(如:複製、下載次數、列印、修改、傳輸次數、限定的撥放器、設定使用期限等),並追蹤使用行為,藉此避免數位內容遭侵權行為,達到保護數位內容的目的。

DRM需求與趨勢
DRM主要應用於影音多媒體及電子書兩大類,以下列舉說明數位內容儲存格式與呈現時衍生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影音多媒體
DRM技術最早應用於影音多媒體,首例為1996年應用於DVD的CSS,播放器製造商必須簽署合約,保證其產品不包含高畫質數位影片的輸出方式;2002年音樂CD包含rootkit(一種試圖掩飾系統行為的程式組)的DRM機制,在未明確告知使用者並取得允許的情況下於電腦安裝軟體,導致安全弱點被濫用。目前影音DRM機制主要可分為三大類:Apple的Fairplay、Microsoft的Windows Media與開放行動聯盟(Open Mobile Alliance,OMA) DRM。

Apple的Fairplay使用兩把金鑰對數位內容進行保護,當消費者向iTunes Store購買一首歌曲時,便會產生一組使用者金鑰儲存於iTunes,而該首ACC格式的歌曲則編入由使用者金鑰加密過之主金鑰,而這兩把金鑰皆由iTunes所保管。

台灣數位音樂KKBOX採用Microsoft的機制來保護數位內容,限定一個帳號最多只能在三台電腦上使用,並限制下載音樂無法傳輸至其他設備,或燒錄成光碟。

以上使用情境,充分彰顯影音的DRM與營運商緊密結合的現象,故難以對不同來源的影音格式作整合;個人電腦或播放器必須同時安裝多個廠商的DRM系統,才得以播放媒體檔案。而OMA(Open Mobile Alliance)是由行動通訊及網路相關之軟硬體業者為了管理在手機上數位內容版權共同組成的公開協定組織,因此其推出的OMA DRM規格受到公開檢視,故越來越多廠商相繼採用此技術,且隨著應用情境愈來愈廣,OMA DRM也不斷地在增訂新的數位權利保護方式,目前最新版本是OMA DRM 2.1。 

電子書

電子書又稱e-Book,是將出版品的內容數位化,以電子檔的形式存在,並透過網路下載至個人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來瀏覽,節省了印刷、裝訂、包裝及存放的成本。電子書可依閱讀裝置分為兩大類:個人電腦及電子書閱讀器,其中個人電腦使用度最高的兩個電子書閱讀程式為 Adobe Reader 及 Microsoft Reader,兩者的DRM機制略有不同。

Adobe閱讀器首先於5.05版採用加密技術;之後6.0版將 PDF及電子書閱讀器合而為一,使其可同時閱讀受保護即未受限制的檔案,其保護程度可由出版業者自訂。

Microsoft Reader用於讀取.lit格式的電子書,包含了自有的DRM軟體。依類型而制定三種不同程度的存取控制:封條式限制最少,只能避免文件被修改。登記式稍微增加限制,Microsoft Reader 將使用者的數位標籤置入付費內容中,散佈電子書同時導致個人資料被追蹤。最嚴格的機制則為用戶專屬,消費者必須透過Microsoft Reader購買電子書,下載的電子書將與電腦內帳號連接,故只能在下載的電腦開啟。

電子閱讀器Kindle是採用自有AZW格式;內建DRM機制的原意是保護出版商的收益,但也限制了使用者使用的自由,電子書內容無法轉移至其他裝置,讓部分消費者感到不便。

最近推出的iPad則是採用開放原始碼的ePub做為發行電子書之格式;其優點為開放標準、電子書檔案可於多台裝置之間傳遞,但這並不代表放棄DRM的概念。相對的,ePub改採較為開放的策略,而非限制閱讀裝置,提供了較有彈性的軟硬體配套。

以上兩陣營提出之電子書格式與DRM策略大相逕庭,筆者認為未來電子書DRM發展趨勢,不應侷限於特定硬體裝置,而改由標準化的軟體機制達成跨裝置閱讀之目標。然而,iPad系列DRM機制對市場仍為相對少數,要達成與既有格式相容並推廣開放規格的ePub,是仍待努力的目標。

瓶頸與未來發展趨勢

國內現有的電子書DRM技術,開發業者包含國內、外廠商,DRM系統大多採用屬於自有規格,造成電子書的格式、保護機制紊亂,其中,DRM技術是管理數位內容的使用權利,出版商為了遏止數位內容被盜版拷貝,將數位內容加上保護,只讓合法的使用者可以接收或開啟,這使得電子書出版及推廣的難度大幅提升,但若電子書不加以保護的話,則出版商就無利可圖,進而形成了目前這樣一個兩難的局面,該如何在這樣的局面下達到一個使用者和出版商雙贏的結果,勢必要雙方都做出改變。

綜合上述要點,為了讓DRM相關技術及基礎建設更加完善,使用通用標準的DRM機制(如OMA DRM)才能解決百家爭鳴的局面;並將技術細節充分包裝,讓使用者不因技術複雜度影響閱讀體驗。以便利、簡易的操作為目標,達到業者及消費者之間的雙贏模式。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