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是個行動運算的時代;也就是游牧族( Normatic)的世紀。攜帶式裝置充斥在媒體與您的公事包中,然而,不管什麼電子裝置,一定跑不了”用電”。無論半導體製程再怎麼厲害,再怎麼省電;多有力的電池總有耗盡電力的時候;這時候,它需要充電。接觸式還是非接觸式?反正,民之所欲就是『快速充電、隨時充電』。未來可以說是急速X非接觸的世界 X 行動電池 ,也說不定。
電動車的展開:
若如前面所言,急速充電X 非接觸式充電,可能改變了產業機器與電動車的設計。具體的說,無人搬送機、產業機器人等產業裝置,下一個世代的路面電車/巴士/業務車等定期路線的電動車,該是扮演著非接觸式充電的牽引角色。所衍生出來的好處就是充電作業的安全性提高以及省略了時間。
而電動車之非接觸式充電技術,比較受矚目的該是共鳴方式。Intel與MIT多曾經發表使用磁場結合的共鳴。這個技術可以讓行使中的車輛,有充電的可能性。
不過,當時的傳送效率僅有40%,還有很大的空間要走。
倒是有新的共鳴方式之非接觸式充電技術浮上了檯面。那就是竹中工務店所開發的「電場結合之共鳴」技術。這個技術沒有電磁誘導方式異物侵入與電磁波的問題;但是在送電側與接收電側,必須密切挨近。而且這個技術不使用鐵氧體(Ferrite)以及編織線(litz wire)線圈,機器的重量以及成本面有利。若是輸出較大的機器,加大接觸的面積就可以對應。若是與直流給電系統互相組合,對於產業機器人、建設機器、醫療機器甚至家電製品,有機會做到電力供給與充電。若是朝向電動車的應用,在停車場停車時,即可透過地面升起支臂與電動車接觸,實現急速充電。
竹中工務店所開發的電場結合共鳴給電系統,可以分成串列共振以及並列共振兩大類。串列共振的優點是構造簡單,並列共振的好處是即使施加電壓較低,也可以有效率地來送電。無論是串列共振還是並行共振的場合,傳送效率的目標值皆是定在95%。
串列共振已經完成100W燈泡的電力傳送實驗,初步的傳送效率約90%;頻率約600KHz,接觸部份的絕緣膜300um。為了讓一次側與二次側密著接觸,在二次側的接觸部分,鋪設有導電性的矽(silicon)薄片。串列共振方式的優點是電路構造簡單,即使接合容量變化的場合,改變驅動頻率即可對應;然而,施加電壓較高的傾向。
並列共振的電路構造複雜,透過反覆模擬檢討,證實即使接合容量減少的場合,也能夠有效率地送電;輸出較高的場合也可以將施加電壓抑制在較低的狀況。
現實上,使用鋰離子充電電池的急速充電產品是存在的,那就是『電動工具』。電動工具導入了鋰離子充電電池,約是在2004~2005年的時候,爾後數年成長的很快。美國人對於電動工具有個刻板的印象,本體或電池包越大越重,驅動時間較長。然而,鋰離子充電電池電動工具的登場,遂改變了消費者的認知。即使輕重量也可以有力的來長時驅動;就算電池沒電也可以立刻充電。依照Makita的說法,除了處處以價格決勝負的新興國家市場之外,其他地區都切換到鋰離子充電電池。而且該公司的鋰離子充電電池的電動工具業績,年年倍增。
<<< 鋰離子充電電池的電動工具。取自Makita。>>>
Makita的電動工具,1.3Ah的電池包在15分鐘即可100%急速充電(3Ah的製品約為22分鐘)。若是80%的充電,1.3Ah的電池包僅須9分鐘。回想,若是採用鎳氫電池的場合,可能需要60分鐘;這個充電時間短縮讓鋰離子電池更富魅力。
Makita所開發的急速充電器並非一般攜帶式裝置的主流方式 ─ 定電壓定電流CCCV(Constant current constant voltage);而是採用了一邊溫度檢測一邊改變電流值的獨自充電方式。而且在充電中的電池包中搭載了空冷用途的風扇。為了確保充電的安全性,搭載了8位元微電腦,管理溫度以及充放電的履歷。
電動工具的啟示錄,無妨視為電動車普及的最大武器。電動車的弱點之一即是每回充電的續航距離短,若是搭配組合急速充電,缺點不會那麼明顯而是麻煩;所以充電架構建設有它的背景存在。以色列、丹麥、澳洲、加拿大等積極準備充電架構自有其用意。
那急速充電在怎樣的數字會是好地帶呢?NEC的觀點,若是五分鐘可以達到80%便相當足夠;成本面以及長壽命化更應該重視。電池成本依然還是電動車普及的障礙之一,解決之路無非提高能量密度讓單位容量成本降低的手法。但是這也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來看一個事實,鋰離子充電電池實用化之後20餘年來,朝向更高容量材料系,甚少看到;開發難度高。當然,前面所提電池的二度利用與補助金有助於成本的壓低;這點又牽扯到另一個必須開發出的要素,那就是電池工程人員所說的”電池壽命正確的診斷”。一個簡易的精度診斷方法,才能正確地反映出二次利用電池的實在價格。
至於針對電動車的急速充電器,早就已經販售。就舉東京電力與Hasetec合作開發的最高輸出品50kW為例子,直流輸出最高電壓約500V,最大電流125A。若是對三菱的iMiEV,約25分鐘;富士重工業的電動車則約15分鐘,就可以達到店持容量的80%。如此大電壓高電流在安全性的處理當然忽視不得。在接續時要確保絕緣測試以及漏電問題確認之後,才可以開始充電。
也有廠商實驗以多台角小型充電站對電動車進行所謂的『並行充電』;此中方式的實用性還有待觀察。
在非接觸式充電方面,昭和飛機工業完成1K~150kW等級的系統,係電磁誘導型。該機構就非常看好磁場共鳴結合的方式,認為在2050年之前,汽車在高速道路上行駛時,也能充電。
<<< 30kW- 60kW -150kW線圈。取自昭和飛機工業。>>>
攜帶式機器的展開 – 手機帶來開發的競爭
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以及筆電,乃是當代人的新神器。或許它們也一樣會面臨到急速充電以及非接觸式充電的衝擊。只不過就需求性來說,急速充電不及電動車那麼殷切。在順序上,非接觸式充電也許會先走一步。其實,韓國三星很早就與BMW Korea合作,在BMW Series 7上導入「T OMNIA」非接觸式充電的機能。
那就先從非接觸式充電的細節來說起。
既有的世界,刮鬍刀與電動刷牙老早已經導入了「近接電磁誘導型」的手法。而針對攜帶式裝置提供了非接觸式充電元件的廠商,列出來也一大串;主流技術還是「近接電磁誘導型」的方案;鏡爭的有力方式乃是「磁場共鳴型」;前者的供應商分別有TI、Powermat、Mojo Mobility、Fulton Innovation、Panasonic、Seiko Epson、明日香、東光等;而後者方案的主力則是Qualcomm以及WiTricity。
就手機的非接觸式充電模組來看,Seiko Epson可以說是相當積極;近幾年所取得的相關連專利數量相當可觀;為了在現賴姓以及安全性的確保,對於各國手機搭載的必要法令徹底做了準備因應。其率先開始出貨的模組是2.5W(5V、500mA給電)的方案。若是針對一些標準手機所搭載的800mA充電電池來說,約一小時30分鐘即可充滿。(對於高功能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顯得不足)。
不過,該模組方案對於防止錯誤金屬充電的檢測機能、溫度的檢測功能以及ID認識機能多有所具備。電磁誘導線圈之間的給電效率超過90%;然而若是考量到安全電路以及認證電路的存在,實效的給電效率約在70%的程度。若是非接觸式充電系統還可能有資料通信,那就需要取得FCC聯邦委員會的認定許可。
與Seiko Epson採用接近的電磁誘導型手法的另一個受矚目廠商,即是美商Fulton Innovation LLC。這是因為該公司的非接觸式充電技術「eCoupled」,應用於淨水器的商用品銷售數量,早就超過300萬台的成績。更是在2008/5公開要買下了另一個在此業界頗為知名的英商Splashpower,取得針對攜帶式產品非接觸式充電的相關技術資產。明顯地,志向與野心朝向了手機暨數位家電。
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廠商見的商機該是要點燃的時刻。2008/12,美商TI以及荷蘭商飛利浦等規模大公司成立了一個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的非接觸式充電之業界組織。聽說,WPC所策定的標準規格,就活用了Fulton公司的不少技術資產。WPC旗下有手機電源控制IC大廠TI與國際半導體;還有鋰離子充電電池的大廠三洋電機(已被Panasonic併購)的加盟。
Fulton Innovation的非接觸式充電技術「eCoupled」,特徵在於充電台上設置了電磁誘導線圈(一次端),而在攜帶裝置所搭載的線圈(二次側),即使位置有點偏移,給電仍能維持高效率。其對策遽聞是在電磁誘導的交流頻率能夠適應性的變更調整。頻率在100KHz近旁,從現圈中心線平面方向12.5mm、高度方向5mm,依然有80%的給電效率。
若是要在智慧型手機內部導入非接觸式充電,勢必要面臨兩大課題:薄型化以及成本降低的基本課題。就成本面來說,結合充電台以及機器端的模組費用,可能約在美金十幾元(15~20$)的程度;離不開電子產品的宿命,降低到個位數,尤其是裝置端的費用非常敏感。
另一個課題就是模組的厚度。以先跑量產的廠商在裝置端的模組來說,厚度約在2mm的程度。而手機業者的期望是越薄越好,0.5mm~1mm是可以接受的範圍。我們來看一看這一場薄型化的競爭。Panasonic所試作非接觸式充電用線圈,抑制在1mm的程度。為了線圈的薄式成形,必須採用極細的線材。然而,越細的線材,電氣阻抗會增加,電力損失也越大,這是一定要克服的課題。Panasonic的對策是從線材捲繞的方法下工夫。將多數的線扭在一起,也就是所謂地「編織 線」,這個導入的手法係Panasonic獨門功夫。線材的直徑究竟是多少,也是該公司的機密,對外不公開。依據Panasonic的實驗,採用更細的線材,在絞合多下一點工夫,0.5mm厚度的線圈也是可以做成的。即使再薄,送電效率特性也還維持。
而有的廠商更向極致來挑戰。以坐落於大阪的明日香Electron來說,該公司所開發的模組,包含電池誘導線圈、屏蔽(shield) 樹脂,竟然實現到0.5mm的超高水準表現。為了實現這個驚人的薄型化,線材的選用是非常非常的細。明日香這個線圈的特徵不僅於薄,它的形狀也異常迥異,不是圓形而是方形線圈。放熱性優異。該公司賦予了「Square Coil」的稱號。由於是方形的緣故,電磁誘導時的偏移容許範圍空間較大;同時,給電時的放熱也相對容易,可以降低溫度的上升。
根據該公司的說辭,使用「Square Coil」的場合,溫度上升僅是傳統給電方式的二分之一。使用該公司線圈的非接觸式充電模組,在2~2.5W的給電場合,效率約是70%。
而針對薄型化的另一門工夫,是在線路板上採用印刷技術作成的手法。比如美商Mojo Mobility,如此實現電磁誘導線圈的捲線材料就不需要了。0.2mm的厚度已經可以實現,邁向0.1mm的目標。至於給電效率,該公司表明與傳統線圈約是相等的程度。5W以下的場合,約75%的程度;更高電力的場合,向上看80%。由於是在基板上採用印刷的方式,線圈材料的費用約在5美元,若是加上1~2美元控制IC的費用;總體費用還是有其吸引力。
當電磁誘導線圈在進行薄型化以及元件成本競爭之時,還有一個江湖狠角色以不同的招式來切入;那就是手機晶片大廠Qualcomm,該公司所開發的「eZone」技術乃是運用了磁場共鳴的方式。「eZone」是在充電台以及攜帶式裝置的兩端設置有天線,利用此來供給電力。若是來觀察Qualcomm所試作的大型充電台,同時最多可以對五台裝置充電。採用的頻率很有意思,就是非接觸式IC卡NFC所運用的13.56MHz,平均買台裝置的電力供給約2.5W~3W。對於一般型的手機來說,與USB充電差不多,約1.5~2小時就可以充滿電。不過,「eZone」受到高度關注的地方並不在電力,而是充電台內部線圈與裝置端線圈無須位置對齊;這一點對於使用者具有高度的便利性與自由度。
當然,談到共鳴的手法;每個人都知道MIT曾經成功地展示約2米的距離以無線傳送電力來點亮60W的燈泡。該計畫負責人即以MIT的技術創立WiTricity。這一家公司的動向實在忽略不得。
其次,來談『急速充電』的議題。
鋰離子充電電池可否急速來充電呢?看來答案該是微笑的。以村田製作所開發中的電池,若是使用15W程度的大電力充電系統,十分程度的急速充電很有希望。由於該公司在陶瓷電容加工技術上的累積密技,運用於鋰離子充電電池的製造上。正極材料從一般的LiCoO2變更為LiMnO4。負極材料採用了非結晶系的石墨(Graphite)。
急速充電是為了要縮短時間,然而,電路的發熱以及電源電路的規模大型化乃是廠商要去克服的難題。
村田製作所所瞄準的對象是手機。而美商Boston-Power則是針對筆電。該公司於2009/3所量產的急速充電鋰離子充電電池;若是充電10分鐘,40%;充電30分鐘,80%;(2C充電的場合)。即使充放電1000回合之後,還維持有80%的容量。
聽說HP的筆電有採用。電池的產品名稱是「Sonata」,容量為4400mAh的電池單元。代表性的圓筒型電池,相當於兩個18650橫在擺在一起,構成了橢圓形的外型。
依據Boston-Power的說法,考量到急速充電以及充放電週期的壽命提高;封裝的柔軟度下了工夫。一般來說,鋰離子充電電池在充放電時,體積容易膨脹。負極的碳素材料出入鋰離子之際,可能會變化電極材料的體積。而Boston-Power電池單元的封裝採用了鋁製的材料;封裝本身有收縮的能力。傳統的鋰離子充電電池之封裝非常堅硬,體積膨脹之際會變化電極的構造,而遭致了容量的降低。而Boston-Power的訴求點就是電極的構造很不容易變化,即使多次反覆充放電,容量也不滑落。
結語:
90年代初鋰離子充電電池量產至今,稱的上大突破的該是能量密度的逐步攀升。隨著新世代充電概念的來到,可能會帶來『電池製造技術』、『電池材料技術』以及『電池週邊技術』的將來。
[ 參考資料暨延伸閱讀:]
http://www.betterplace.com/global-progress-israel。
http://www.mitsubishi-motors.com/jp/spirit/ev/pdf/3_i-MiEV_around_you.pdf。
http://www.makita.co.jp/product/li_ion/index.html。
http://wmpoweruser.com/bmw-7-series-gets-wireless-car-charging-cradle-for-samsung-tomnia/。
http://fultoninnovation.com/technology/ecoupled/。
http://www.wirelesspowerconsortium.com/。
http://www.showa-aircraft.co.jp/products/EV/catalog_kyuuden.pdf。
Copyright © 2002-2023 COMPOTECH ASIA. 陸克文化 版權所有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