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60」,成了 2018 年半導體業界最響亮的流行語。今年是 IC 問世一甲子的輝煌銘刻,也是益華電腦 (Cadence) 走過三十週年的榮耀紀念;立足這個別具意義的特殊時間點,IC 產業高峰都預見了什麼樣的遠景?日前在 Cadence CDNLive 年會上,難得齊聚業界重量級人士帶領大家一窺堂奧。Cadence 台灣區總經理宋栢安首先預言,5G 將是繼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大數據、人工智慧 (AI) 之後的下一個新星,而台灣在基地台、行動邊緣 (Mobile Edge) 和電源設計擁有很大的機會;但伴隨而來的,是更複雜的天線設計及後端工程。
Open Access 加快工程效率,雲端 EDA 活用資源
扇出型晶圓級封裝 (FOWLP) 與立體封裝亦成為「超越摩爾定律」(More than Moore) 的新議題;如何將異質的元素、節點、製程在矽晶圓做最大程度的整合,並解決特性曲線、散熱、功耗問題是關鍵。有鑑於此,Cadence 不斷因應市場需求推出多款便利工具供開發者使用,且數位/類比/混合電路的資料可透過 Open Access 資料庫匯整分析。在混合訊號當道的今天,晶片設計或系統開發很難再像過去類比、數位「一刀切」、各行其是,此類開放平台可加快工程團隊的溝通效率和時程,盡早發現瑕疵、釐清變異來源,避免事後費力揪錯及層層究責。
照片人物:Cadence 台灣區總經理宋栢安
「這不只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生態系力量的展現;如何將過去的佈局 (layout) 經驗累積到未來的設計,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宋栢安說。與此同時,Cadence 也與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Google 等雲端服務商合作,為電子設計自動化 (EDA) 工具提供兩種雲端化途徑:1.提供用戶 Cloud-Ready 相容軟體,由用戶自行管理、憑 Cloud Passport 取得伺服器訪問權;2.由 Cadence 託管設計專案並提供用戶相關技術支援,方便快速「隨需」取用,日後不排除推出完整套裝服務。宋栢安說明,對接雲端服務可為用戶帶來兩大效益。
一是需要「非常態」大量授權的用戶可節省授權費用,二是不需要大容量仿真器 (emulator) 的用戶可利用雲端資料靈活作業,既不會浪費或欠缺資源、又能享有 Cadence「Palladium」驗證模擬平台的好處。今年 CDNLive 會場還有一個「萌萌噠」亮點——Pepper 機器人現身串場,它正是拜 Cadence 工具所賜而誕生!隨即,Pepper 就熱情招呼 Cadence Custom IC & PCB 事業群資深副總裁 Tom Beckley 上台。在幽默寒暄互動後,Beckley 扼要回顧幾次工業革命的內容,並點出當前工業 4.0 對半導體產業的意涵——等同於「系統複雜度」。
照片人物:軟銀 Pepper 機器人
工業 4.0 使然,IC 驗證須「預見」PCB 寄生效應
工業 4.0 已對半導體業產生質變——迫使 IC 公司投入電子、機械、感測器、射頻 (RF)、軟體與雲端的融合工作,儼然是另類系統供應商,與傳統系統廠的分界日漸模糊;而在眾多智能創新中,因熱能及電磁 (EM) 影響日增,印刷電路板 (PCB) 的優先順位也越來越高。眾所周知,汽車電子的終極目標是 0ppm 缺陷率;細究失效原因,有 80~95% 是由類比或混合訊號導致,而多數功率器件的出包是肇因於熱應力造成的焊錫和打線疲勞 (Fatigue)。再者,若電路板溫度和製程發生變異,也會加速電晶體老化、減少元件可用壽命,PCB 設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5G 系統更是如此!新的 NR 波形調變、與 4G 共模、大頻寬 RF 收發……,以及是否必須/允許增加散熱片 (heatsinks) 或孔洞 (drilling)?在在都是挑戰。Cadence「Virtuoso」系統設計平台,即可讓 IC 設計人員預先將系統級佈局的寄生效應納入 IC 驗證流程。Beckley 介紹,「Virtuoso」在結合封裝/電路板佈局連通性資料與 IC 佈局寄生電模型後,可自動產生「系統感知」的草圖並直接用於建立最終電路層級模擬所需的測試台,不必再耗費數天時間手動檢查及修正。
照片人物:Cadence Custom IC & PCB 事業群資深副總裁 Tom Beckley
特別一提的是,Cadence 在 EDA 全流程的開發實力已獲各界肯定,日前更宣佈入選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 (DARPA) 的「電子資產智慧設計」(IDEA) 計畫——此為 DARPA《電子復興計畫》(ERI) 的六個新計畫之一。ERI 旨在使用先進的機器學習技術為系統單晶片 (SoC)、系統級封裝 (SiP) 和 PCB 開發完全集成的智能設計流程的統一平台。為履行為期四年的計畫章程,Cadence 創立機器學習驅動的《智能協作電子系統自動生成》(MAGESTIC) 研發計畫,將透過在設計過程引入更大的自主權並開發真正由「設計意圖驅動」的產品。
誰說不會電子編程,就無法設計電子產品?
卡內基梅隆大學和輝達 (NVIDIA) 皆是該計畫的合作夥伴,預期將加速 Cadence 實現包括類比、數位、驗證、封裝和 PCB EDA 技術的一條龍式智能設計流程。Beckley 笑說,所謂智能設計的終極目標就是:「即使不具電子工程專業,也能設計晶片和電子產品!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Cadence 全球副總裁石豐瑜進一步指出,現今新世代的創意設計師,可能習慣用 JAVA 虛擬編程、未必熟悉 Verilog 等硬體描述語言;這種「電子資訊化」的全自動設計平台,不用先編譯成近似組合語言的暫存器傳遞 (RTL) 就能轉化成機器碼,將能加速創意的實現。
照片人物:Cadence 全球副總裁石豐瑜
學界教授對於指導資訊工程 (IT) vs. 電子工程 (EE) 學生的不同亦有所感:「電子資訊化」之 EDA 工具,的確有助於不擅長硬體或 RTL 設計的 IT 專才評估測試方案,可為測試條件設限以達驗證收斂,並預防因經驗不足而漏失要項。對 EE 專才而言,一旦數據量的排列組合非常多,亦可借用模型驗證省下編寫測試案例的時間。此外,與雲端業者的合作亦可圈可點,因為用戶不必一開始就耗費巨資投注在基礎設施,更有利於新創公司發展。石豐瑜認為,服務雲端化趨勢明顯,且用戶若在雲端進行資料訓練,也能讓 Cadence 更了解用戶需求以便迅速回應。不過,中國大陸目前仍傾向授權模式,故尚未提供雲端服務。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新型態的 Cloud-based 商業模式會否對營收造成衝擊?石豐瑜的回答是:由於合約初立,現階段僅能確定技術層面已就緒,短期影響微乎其微,或需兩、三年後才有較清楚的輪廓,但長期而言應有助於擴大客群基礎。他表示,AI 並非新產物、可實現機器學習的方案也很多;時至今日,難度不在於晶片設計,而是應用商機,故更重視領域、應用及整個系統觀,從對的管道收集資料、做好分析,然後從中獲利。做出通用晶片再漫無目標地銷售已成過去式,開發者必須了解應用場景並據以發展專用晶片 (ASIC) 是較實際的作法。
力抗 WLP 引發的邊緣化威脅!封裝廠另尋出路
聯電 (UMC) 企業行銷資深副總裁劉士維亦分享對於 IoT 與 AI 的觀察,表示國際間其實並不流行「AIoT」一詞,但 AI 確為 IoT 雲端、邊緣設備和裝置注入活水,今年重點尤在門檻較低的後兩者身上,因為可藉由軟體和演算法創造更多產業需求,並帶動微控制器 (MCU)、通訊晶片和 RF CMOS 等半導體元件持續增長。為此,聯電在策略上亦做了調整,最高指導原則是:提供 IP 的完整性及設計環境的支援,並以「成本效益」作為製程節點考量,而非一味追求最前沿的先進製程。另一個問題是:晶圓廠涉入封裝業務,是否如外傳會與封裝廠形成競爭關係?
照片人物:聯電 (UMC) 企業行銷資深副總裁劉士維
日月光研發副總裁洪志斌博士闡述,隨著封裝方案的推陳出新,將重塑晶片、封裝和系統廠之間的合作模式。以往 IC 設計完成後交介紹,系統級封裝 (SiP) 持續往尺寸極小化或 I/O 集成極大化方向前進。有別於 3D 是將所有晶片垂直以矽穿孔 (TSV) 連接,2.5D 是由日月光自有「FOCoS」(Fan-Out Chip-on-Substrate) 扇出型封裝製程演變而來,將多個晶片集成在類似基板 (Substrate) 功能的矽中介載板 (SI Interposer) 上——包括將原本放置於主機板上的高頻寬記憶體 (HBM) 整合進來,2012 年已經 FPGA 廠商證實為可行方案。
照片人物:日月光研發副總裁洪志斌博士
洪志斌闡述,當晶片上的 I/O 數目持續往上飆、單一封裝又擠進很多晶片時,這種借助重佈線 (RDL) 的多晶片封裝 (MCP) 可較傳統的打線 (WB) 或覆晶 (FC) 球柵陣列封裝 (BGA) FC BGA 多容納逾 20 倍的凸塊 (Bumps)、集成超過 20 萬個 I/O,晶片間的線徑小於 30 倍。不過他提醒,2.5D 雖好用,但互連距離越短越好,重點是要有新一代設計工具和開發環境相助;因此,與 Cadence 合作發展「SiP-id」EDA 工具,以因應混合式/模組化 SiP 以及高 I/O 密度的 FOCoS 與 2.5D 封裝所需,節省前置作業時間,轉而專注於電路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