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進行「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發現,台灣智慧型手機使用戶中,已經有19%的行動支付已使用者,較2014年增加14.2%,成長幅度將近4倍。進一步觀察行動支付使用者的年齡層結構發現,「16~25歲(31.4%)」最多,其次為「26~35歲(20.9%)」、「36~45歲(19.3%)」,另「46~55歲(13.8%)」、「56歲以上(14.6%)」最少。整體而言,超過50%的行動支付用戶,來自35歲以下的消費族群。
行動支付使用者呈現年輕化趨勢
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結果,青年族群(16~25歲)占比有較顯著的成長趨勢,2014年僅占6%,2015年已經超過三成,顯示行動支付使用族群趨向年輕化發展。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認為,16至35歲的千禧世代出生在數位浪潮下,對以行動裝置為主要應用的新興科技接受度較高,可望成為行動支付市場的主要使用族群,不僅有機會影響市場走向,未來也將是業者拓展的主要目標對象。
行動支付認知率提升
根據資策會MIC統計,「現金(59%)」與「刷實體卡片(58.1%)」仍為國人較常使用的二種交易方式,其次為「感應電子票證(18.5%)」與「感應實體卡片(15.4%)」,行動支付僅佔2.7%。但隨著國內消費者對行動支付認知率的逐年攀升,行動支付市場的成長仍然可期。
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74.9%的台灣民眾聽過行動支付,較2014年成長10.7%。然而,對於所持有的手機是否支援NFC,僅31.6%表示確定有此項功能,相對地消費者對於QR Code行動支付方案的認知普遍較高,未來NFC行動支付相關業者,需要投注更多的教育及推廣於主力市場。
【調查說明】
資策會MIC執行的「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分析」,於2015年10月29至11月12日期間,針對目前個人擁有智慧型手機、且居住台灣北部、中部及南部者,以網路調查方式,進行整體意向與行動購物行為分析。有效樣本數1,260份,其中女性占52.5%、男性占47.5%,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0%。
【定義說明】
行動支付係指用戶以智慧型手機為載具,於付款當下透過特定傳輸技術或裝置,使用非現金的金融工具並搭配認證步驟,和實體商店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
註1:智慧型行動裝置: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其他包含平板或穿戴式裝置
註2:特定傳輸技術:如掃QR Code、手機NFC感應及其他(磁條、X卡、微波辨識等)技術
註3:特定傳輸裝置:如SIM卡、micro SD卡或mPOS(mobile Point of Sales)讀卡機
註4:非現金的金融工具:指信用/金融/簽帳卡、銀行帳戶或替代支付服務(如支付寶)等,不包含支票
註5:認證步驟:如指紋驗證、手機螢幕簽名、輸入驗證密碼等
註6:第三方支付:係指買方透過中立的第三方機構提供款項代收代付服務,完成和賣方交易的支付模式
註7:付費App、App內購買、轉帳匯款、電信帳單繳費、無實值交易P2P付款等,不屬於此處的行動支付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