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主頁 > 新聞 >
 

Amazon亞馬遜技術長Werner Vogels:2025年及未來五大技術趨勢預測

本文作者:AWS       點擊: 2025-01-09 19:35
前言:
 
2025年1月9日--我們身處一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運用科技造福社會成為一個兼具道德責任和營利機會的雙重課題。從潔淨能源創新為永續發展開闢新方法,到各種工具使用人工智慧(AI)打擊虛假訊息,我們正見證科技以啟發性的方式增強人類的創造力。以目的為導向的科技崛起,正重新塑造我們與網路世界的關係,它更加提倡專注與身心健康,而非單純的吸引注意力。同時,以使命感為導向的勞動人口也在嶄露頭角,他們的動力不僅來自於經濟回報和職業升遷,更源於內心深處對世界發展帶來正面影響的渴望。未來幾年,科技將不僅是用來創造正面影響的工具,它將徹底重新定義我們對「成功」的理解。

未來的勞動人口將以使命感為導向

未來的勞動人口將不僅僅受金錢和職業發展驅使,更會被創造正面改變的使命感驅使。那些能夠洞察這個變化,並且擁抱這種轉變的組織與企業,將更有可能在長期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全球面臨永續性、社會公平、糧食安全、經濟安全以及負責任的AI使用等緊迫挑戰之際,一場正向的工作革命正在就業市場中悄然發生。橫跨各行各業與世代,勞動人口的價值觀和偏好都發生顯著變化,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能夠對社會和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的工作機會。

這個趨勢的證據清晰可見。研究表示,如今構成全球勞動力主體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更加重視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而非僅僅追求金錢回報。哈佛商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大學畢業生願意為了具有社會公益影響的工作而接受較低的薪資。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傾向並非年輕人獨有,研究也表示,各年齡層的員工都越來越傾向於選擇能夠帶來正面社會影響的職位。

以永續發展為重點的職位正成為美國和歐洲成長最快的職業類別之一。根據LinkedIn發布的2024年「崛起職位」榜單,環境健康與安全經理、永續發展分析師等職位的需求成長尤為快速。這不僅是求職者主動選擇這些角色,市場需求也在推動這個趨勢。例如,隨著技術成本降低、政府政策扶持以及對潔淨能源解決方案需求增加,可再生能源轉型的趨勢正加速發展,這不僅促進產業的變革,也進一步證實「行善亦可營利」的理念。

因此,傳統職業正在逐步與永續發展和社會影響的理念相互融合,促成一批結合傳統技能與環境、社會責任的新型混合職位。在亞馬遜,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工程師主動投身於具有社會公益影響力的專案。無論是開發節能演算法以提高資料中心效率的工程師、設計碳中和建築的建築師,還是專注於永續投資的金融專家,商業與社會公益的界線正逐漸模糊。

與更加關注個人自由與經濟成長的前幾個世代相比,千禧世代和Z世代對不平等、心理健康和氣候變化等問題表現出更多的關注。作為數位原住民,他們深知科技是解決這些全球性挑戰的關鍵。這表示,職業抱負和社會價值觀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的重整。

為了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各行各業的企業必須調整策略,吸引並留住以使命感為導向的員工。這表示企業不僅要創造具有正面社會影響力的職位,還要將永續發展的原則融入,並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價值觀真正融入核心業務策略。提供有意義工作的企業,賦權員工推動正面改變,將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同時,這些企業也將在社會與環境因素日益影響企業績效的時代中,走在成功前端。

最終,未來的職場將更加重視「使命」的追求,甚至可能超越對「利潤」的追求。未來的員工不僅受金錢驅使,更渴望透過自己的工作為世界帶來正面變化。那些能夠洞察並把握這個轉變的企業,將在未來幾十年中蓬勃發展。

能源效率新時代推動創新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迅速成長、氣候變化日益嚴峻,能源的生產、儲存和消費方式正在經歷轉型。核能的進一步開發和可再生能源的持續成長,將為打造未來能源體系奠定基礎。屆時,能源基礎設施將成為創新的推動力,而非發展的限制。

 

兩年前,我預測智慧能源技術將引發創新的浪潮,特別是在儲能、分散式電網和智慧能耗系統的領域。這個預測是為了因應全球能源危機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空前挑戰。然而,在過去兩年中,情況已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生成式AI崛起和各產業推動電氣化,對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這些變化加劇對更強勁、更具擴展性的能源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

在過去十年,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皆變得更具規模化且可靠,這是邁向潔淨能源生產的重要里程碑。它們在減少碳排放和推動能源生產分散化發揮關鍵作用。以中國為例,再生能源占總能源裝置容量的37%,預計到2028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將達到42%。儘管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並被廣泛應用,但仍無法滿足日益成長的能源需求。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持續、模組化、全天候的補充方案來填補這個缺口。

核能是充滿前景的能源解決方案之一,但我們並不是僅回歸傳統核能模式,而是轉向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等創新技術。這些較小的反應爐相較於傳統核電站更為靈活,且更易於維護和營運。例如,亞馬遜已在此領域進行重大投資,包括領導X-Energy公司5億美元的融資,旨在開發SMRs,並與Energy Northwest合作在華盛頓州開發SMRs。這表示大家對核能潛力的信心。同時,製造技術的進步,如局部電子束焊接技術,能夠將核能級焊接時間從一年縮短至約一天,大幅縮短建設週期。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也進行抗震安全技術研究,使核電在地震頻繁的地區成為一種更安全的選擇。更值得關注的是,SMRs能夠為現有的電網接入點提供再生能源,例如停用的煤電廠,為填補關鍵能源需求並減輕電網壓力提供一條加速路徑。

面對能源挑戰,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能源生產,還要重新思考能源消耗方式。隨著運算能力需求成長,尤其是生成式AI在各產業被廣泛應用,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問題日益突顯。目前,美國資料中心消耗全國電力的4%,預計未來五年內將上升至9%。為了因應此挑戰,我們應升級現有的基礎設施,轉向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透過提高效率和規模經濟,可以降低約25%的能耗。此外,下一個前瞻領域包括把資料中心設計為電力可調節的負載中心,使其能夠根據即時電網需求同步調整能耗。這不僅能優化能源使用效率,還能增強電網的穩定性和韌性。

這場能源轉型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要培養技術熟練的勞動人口,包括核能工程師、機械師、電網管理專家和材料科學家等各類人才。投資教育、培訓和技能再提升的計畫至關重要。這個轉型將透過創造高薪、高技能的工作職位,並推動各產業的創新重塑經濟。最終,我們將迎接一個不再受能源需求限制的新時代。借助科技創新和技術熟練的專業人才,潔淨能源將開創創新的世代,重新定義可能性,並推動我們邁向一個永續、潔淨的能源未來。

科技推動揭示真相

近年來,假訊息迅速傳播引起廣泛關注。未來人工智慧工具將引領一場技術革命。這將幫助記者、研究人員和民眾在調查過程中加速事實查證,減少錯誤訊息的傳播範圍,顯著縮短闢謠時間,並揭示真相。

 

隨著訊息傳播速度達到「一點即發」,我們已經從過去數周或數月的新聞週期轉變為即時傳播時代。社群媒體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和取得的主要管道,辨別訊息真偽是前所未有的難度。在這個「速度至上」比「準確無誤」更為重要的時代,大眾對傳統媒體和新聞機構的信任面臨嚴峻考驗。其帶來的影響是:相當多人(52%)難以分辨真假訊息,這導致錯誤訊息廣泛傳播和大眾質疑。然而,如果科技加劇了這場危機,那麼人工智慧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在過去的十年中,公開來源情報(OSINT)已成為展開複雜調查、揭發真相的重要工具。
如Bellingcat和ProPublica等組織,運用公開資料(地理位置、時間位置、IP地址等)揭露侵犯人權事件與調查國際衝突。全球主要的新聞機構,包括BBC、Der Spiegel和New York Times,都已經採用OSINT方法進行事實查證和調查驗證(在某些情況下他們還提供開源工具)。然而,這個過程仍然是極為繁瑣且勞動密集的,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取得成果。相比之下,傳播錯誤訊息的人透過一個貼文、一張經過處理的圖片或影片就能迅速達到目的,這造成訊息生態系統嚴重失衡。這種差異突顯了我們需要更有效的工具,以打擊虛假訊息和糾正錯誤訊息。

我們正處於一場重大變革的前夕,這場變革將把強大的工具交到一般消費者手中,進而徹底重塑訊息傳遞的權力動態關係。以TrustNet瀏覽器擴充功能為例,這款創新工具承諾為網頁內容提供即時的、群體智慧驅動的事實查核服務;GeoSpy則運用照片中的資料,快速配對地理特徵,精確到國家、城市甚至更小的區域。同時,如Proem這樣的生成式AI系統,透過為日常新聞補充相關學術知識,為查核訊息提供強大支援。對此領域的投資也在持續成長,今年已有超過2.5億美元資金投入到開發解決方案的新創企業中。市場預測顯示,OSINT產業的市值在未來十年內有望達到數十億美元,這反映了其影響力正從新聞業擴展到企業品牌管理和政府營運等多個領域。

未來幾年,事實驗證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將有效遏止虛假訊息的泛濫。這些工具不僅有助於重建公眾對傳統新聞的信任,還將提高網路媒體服務的言論品質。消費者、致力於保護品牌聲譽的企業,以及追求訊息透明度的政府都將從中受益。

作為技術從業者,我們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透過創新並打造能夠檢測與阻止假訊息的工具,我們能顯著增強社會對網路詐欺的防禦力。這項努力的目的明確:不僅要利用技術連接世界,更要確保訊息的公正度與可信度。

開放資料,協助建立去中心化災害韌性

災害韌性正在經歷超越在地、社區驅動資料引領的徹底變革。這種轉變將災害管理從自上而下的被動模式,轉變為主動、去中心化、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模式。

 

從颱風帶到澳洲叢林,全球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持續攀升。現有的災害應變系統常因資料碎片化或難以獲取而受阻,特別是在脆弱和偏遠地區。例如,在美國東南部的海倫和米爾頓颶風,內陸地區因被認為風險較低而未及時獲得關鍵資源。這些事件突顯,在災害加劇的時代,即時且易於獲取的資料對於企業而言,不僅有益,更是不可或缺的。

建立有效的防災措施往往依賴結構化框架中的資料收集與運用。儘管由上而下的救援行動在資源調動上具有優勢,但經常缺乏應對緊急情況所需的靈活性和迅速的反應能力。我們正見證以社區為中心的平台發展,這些平台賦予個人掌控安全的能力。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社區現在有能力收集各種實地訊息。例如,2022年澳洲利斯摩爾發生洪水期間,居民運用社群媒體和Google試算表協調救援工作,打造了一個臨時的資料生態系統。此外,更多基於社區的應用程式正在湧現,例如用於追蹤野火的Watch Duty應用程式,使居民能夠報告即時情況並指導應變措施。

這些基層的自發行動正在發展成去中心化的韌性系統。邊緣運算和衛星連接技術的進步,使得即使在極端條件下也能實現即時的資料蒐集和處理。這項技術進步不僅加快資料的獲取,更將決策權還給最受影響的人群。這種模式確保急救人員和居民能直接獲得實用的資訊,無需等待集中式系統才能應變。

若要實現這個未來,需要社區、地方政府和人道主義組織的緊密合作,這也是我啟動Now Go Build CTO Fellowship專案的原因之一。作為資深科技領袖,我深感有責任指導和支援運用科技解決社會和環境挑戰的組織和個人。首批成員包括人道救援開放街道地圖小組(HOT),該團隊動員全球超過50萬名志願者繪製脆弱地區的地圖,以及Help.NGO,他們使用AWS的服務,部署無人機並執行邊緣運算,進行即時災區地圖繪製,在傳統通訊系統出現故障時,為當地救援人員提供高解析度的圖片和即時資料。

將資料和決策權交還給社區,不僅提升了災害應變能力,還建立了一個提升防災能力的管理據點。面對頻繁發生的災害,這種從被動應對變為主動出擊、由資料驅動的去中心化災害韌性,不僅是我們期待的技術解決方案,更可能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最終,透過採納以社區為中心、資料優先的模式,我們正在塑造一個技術強化人類韌性的未來,賦予社區自信和自主的能力,使其能從容應對日益不可預測的世界。

以目標為驅動的消費科技日益普及

一種微妙的轉變正在發生,它正在重新定義我們與消費科技的關係。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從無止境的訊息轟炸中找到庇護,有些裝置優先考慮正念、專注和深度思考,而不是一連串的短暫刺激。預計2025年以後,科技將不再是干擾我們的因素,而是成為幫助我們提高專注力和進行深度思考的有力工具。
 

在電子設備成為我們訊息接收主要管道的時代,爭奪用戶注意力已發展成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龐大產業。每一次滑手機、每個標題、每個通知,都是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精心設計的。這種對用戶注意力干擾的行為,已然引發了用戶焦慮、抑鬱以及注意力分散等負面影響。從2009年到2022年,美國青少年每天使用社群媒體的比例從50%增加至95%,心理健康狀況也隨之惡化。72%的美國高中教師認為學生頻繁使用手機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已成為重大隱憂。美國心理學會調查發現,頻繁查看手機的人承受更高的壓力。而TikTok的內部文件顯示,用戶只需使用35分鐘就會上癮。這些趨勢突顯了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檢視與科技的關係,強調有意識、正念使用的重要性。

面對網路干擾的挑戰,一場以「有意識地斷網」和「審慎使用科技」為主題的運動正在全球興起。許多地方的學校實施手機禁令,效果顯著。例如,美國波特蘭Grant高中的學生在午餐時恢復面對面交流,使課堂專注度提升、校園霸凌減少。成年人也興起「強制斷網」的趨勢,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The Offline Club,為人們提供一個遠離網路干擾的空間,迅速吸引超過15萬人關注。這些措施象徵我們思考和使用科技的方式發生廣泛的轉變。

亞馬遜的文件寫作流程是一個典型例子:不論職位高低,員工都被期望將好點子落實成文字,撰寫出有說服力的敘述。文件準備好後,大家會聚集在一起,靜靜地閱讀並做筆記,然後討論。這個過程要求每個人專注,真正做到「在場」。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依賴加深,預計將有更多組織採納這種策略,強調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創新者們正關注這個變化,一股新興的、目標導向的裝置潮流正在崛起,為了促進有意識的使用和深度思考狀態,即「心流狀態」,電子書閱讀器如Kindle長期鼓勵我們沉浸於閱讀。現在,這個趨勢正擴展到更大的範圍:極簡手機僅保留通話和簡訊功能;相機專門用於拍照而不是上傳到社群媒體;獨立音樂播放器讓我們享受音樂,遠離訊息和通知的干擾。

這種轉變不是要放棄上網,而是要我們有意識地選擇如何使用科技,讓科技幫助我們實現目標,而不僅僅是分散注意力。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我個人每周會空出一個下午來讀書,關閉手機和電子郵件,專心閱讀學術論文或研究最新的AWS服務。同樣,眾所周知,許多高效率的高階主管也會在一天開始時把手機置於一旁,集中精力與提升認知能力,這種做法得到史丹佛大學生活方式醫學專家的認可。

這些做法與荷蘭的「niksen」概念相呼應,即有目的的閒暇,或稱「什麽也不做的藝術」。對美國人而言,這類似於冥想式的白日夢。這種方法強調,在複雜的世界中,擁抱簡單有助於重新調整科技與我們核心價值及心理健康的關係。透過回歸目的導向,我們可以提升與科技的關係,確保科技成為賦能我們的工具,而非干擾注意力的源頭。

關於Amazon Web Services
自2006年來,Amazon Web Services一直在提供世界上服務最豐富、應用廣泛的雲端服務。AWS不斷擴展可支持幾乎任何雲端工作負載的服務,為客戶提供超過240種功能全面的雲端服務,包括運算、儲存、資料庫、聯網、分析、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物聯網、行動、安全、混合雲、媒體,以及應用開發、部署和管理等方面,遍及34個地理區域內的108個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並已公佈計畫在墨西哥、紐西蘭、沙烏地阿拉伯、台灣和泰國等建立6個AWS地理區域、18個可用區域。全球超過百萬客戶信任AWS,包含發展迅速的新創公司、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AWS協助客戶強化自身基礎設施,提高營運上的彈性與應變能力,同時降低成本。欲瞭解更多AWS的相關資訊,請至:aws.amazon.com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