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 WSN,何來 IoT?
走在 IoT 之前的無線感測網路
物聯網 (IoT) 可概略分為感知、網路和應用三層,而無線感測網路 (WSN) 可謂是連結萬物的基石;從個人區域網路 (PAN) 到廣域網路 (WAN),相關技術亦如雨後春筍般生生不息。不禁令人納悶: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的「通訊標準」一個接著一個、義無反顧地竄起?甚至在傳統認知的產業聯盟陣營角力之外,就連私人企業,也勇於將自家獨規推上擂台?當此百家爭鳴之勢,有哪些重要演進?應用情境為何?又是哪些標準較具競爭力,有機會在分眾市場獨佔鰲頭?
ZigBee 可謂是最早具備 IoT 雛形的先驅技術之一,也因開放式標準與可支援眾多節點的網狀 (mesh) 網路而名噪一時;但隨著網路規模越來越大、涉入應用越來越多,逐漸衍生應用文檔散亂、不同晶片/設備無法順利互通的問題。雖然,這在某方面也為實力堅強的系統整合商帶來不少商機,但 ZigBee 聯盟仍決定從善如流,透過制訂應用層的通用語言來收拾此亂局。不過,蛻變後的 ZigBee 3.0 又遭指是邁向封閉的舉措,與它原本「開放式」的立案精神背道而馳。
偏偏,它又不像後起的 Z-Wave,誕生之初就明白鎖定「家電」圈地,擁有完整配套。有趣的是,因為 3GPP 對「窄頻」機器類通訊 (M2M) 的錯失先機,加上區域性的應用需求似乎比預期中來得迅猛,也給了 SIGFOX、RPMA 這些特色企業絕佳的表演舞台。至於最後能有多少市場胃納量和生存空間?還是得回歸到覆蓋率、裝置容量、採用成本及電池壽命問題。
為深入了解市場溫度,本期【產業特輯】特別邀請重量級廠商,與讀者分享 WSN 應用範例,包括:一路伴隨 ZigBee 成長的鉅康科技;在節能網路、路邊計費表和無人機擁有多項專利的綠創新科技;提供「智慧商務整合」一條龍服務的亞旭電腦;RPMA 先行者仁寶電腦、動態導引系統廠瑞德感知,以及少數有能力客製微型化智慧模組的佐臻,皆為一時之選。
難得眾家齊聚,就來聽聽諸位先進的論述吧!
本期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