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電子發展趨勢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8-08-12 00:00
前言:
電子產業常常具有另人艷羨的高股價、高收入憧憬,但是,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隱藏著高競爭低毛利隱憂、破壞自然環境以及道德問題。而現在的知識則漸漸擴展至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其實產品設計與其供應鏈控管才是最大的關鍵,而消費者才是真正能令環境改善的最終力量。

2003年開始RoHS指令要求電子電機產品中不得含鉛、鎘、汞、六價鉻、聚溴二苯醚(PBDEs)及聚溴聯苯(PBBs)等六種有害物質。透過層層供應商取得電子產品所含成百上千種物質中不含這六種有害物質的證明文件,確保產品符合要求是一項艱鉅的工作。

可以預期未來歐盟將繼續增加限制項目,而其他國家也會持續跟進。例如挪威的PoHS,比RoHS的涵蓋範圍更廣,包含所有消費性產品;限制物質較多共有18項,在含量限制上也更為嚴格。 

而歐盟「化學品之註冊、評估、授權與限制制度(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ACH),其精神是任何化學物質在尚未證明其是否存在危險前,它就是不安全的。不過相較於RoHS指令管制電機電子產品 ,REACH管理重點則是原料,對電子業之衝擊不會立即浮現,但會有長遠的影響。

民間環保團體也有自發性要求,如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電子產品環保指南(Guide to greener electronics)要求更多更嚴格的有害物質限用/禁用,並要求產品的自願性回收與能源節約,不符合就會加以抵制或示威抗議。又如「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是由全球各大投資法人合作發起,向國際間大型企業集團要求盤查並公開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處理氣候相關之投資風險與機會的因應策略報告,切入目前最火熱的環保議題。而另一個全球性組織供應鏈領導聯盟(Supply Chain Leadership Coalition)則與CDP合作,據此對各供應商進行評估碳排放情況。Intel發起電腦產業拯救氣候行動計畫(Climate Savers Computing Initiatives, CSCI)訂定了嚴格的能源效率標準,因此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75家企業及組織參與此計畫,目標在西元2010年降低50%的電腦耗電量。這些環保團體的要求也在供應鏈中如火如荼的展開,形成另一個壓力來源。

政府的綠色採購也是廠商生產綠色電子產品的重大誘因。如美國環保署公布的「電子產品環境評估工具」(The Electronic Produc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ool, EPEAT)。美國政府規定聯邦機構採購相關電器產品時至少95%需為EPEAT登錄產品。

2005年歐盟公布的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uP指令)要求生產者在產品開發時就要考慮到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原料使用、製造、配銷、使用、棄置)對環境可能的負面影響,尋求其他可能的替代技術加以改善,是範圍較完整的環保法令。

除環保議題外,還有更多的安全衛生與人權等議題與相關團體,因此未來的電子產業除了必須符合法令之外,還要再挑選與公司相關的議題與團體加以應對,才能夠提高企業形象與綠色競爭力。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