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漫談──Ubuntu硬體高峰會後記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9-10-20 00:00
前言:
延續2009年台北國際電腦展對自由軟體的熱情,以及看重台灣在資訊科技的製造實力,重要的Linux開發商Canonial到台北來第一次舉辦Ubuntu硬體高峰會(Ubuntu Hardware Summit)。由這次高峰會可看出Canonial的強烈企圖心,會議的內容既打算討好驅動程式的工程師們,更像是企圖拉攏台灣重要硬體大廠的招商大會。當然在規劃上,由於有點貪心,使得議程雖然還算完 整,但內容及課程間的連結有點鬆散和落差,像是由各部門「認捐」場次,硬是準備出來的。不過,以一個全球只有三百多名員工,今年初才到台北來設立分公司的軟體開發廠商而言,這樣的研討會規格其實是超乎預期,吸引將近兩百名與會者,即使和這個月稍後,半導體大廠Samsung舉辦的年度行動解決方案論壇相比,這樣的規格也並不遜色。

Liunx廣受青睞的原因

有幾個原因讓Liunx這一類自由軟體成為最近的焦點:

個人電腦與可攜式裝置的領域日漸重疊:
由於微處理器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原本涇渭分明的個人電腦與可攜式裝置,界線已逐漸模糊。使用者開始要求手機有上網及資料處理的能力,也要求筆記型電腦有通信的能力。順著這個趨勢,各家軟硬體大廠陸續基於已具備的技術,試著提出可以兩面討好的解決方案,如微軟的UMPC、Blackberry的黑莓機、英特爾的MID…等。在資料處理的需求大增之下,原來只用於通信的小型作業系統不敷使用自是必然的結果。

可攜式裝置的功能化特性:
與個人電腦不同,由於可攜式裝置力求輕薄短小,因此功能的取捨成為裝置規格的重點。個人電腦可以用「有彈性」但較「不經濟」的標準規格,甚至「公版」,統包應有盡有的規格,這在可攜式裝置上可是太過奢侈。可攜式裝置的「可攜」畢竟是裝置的基石,任何多餘的功能、佔空間的方塊、耗電的元件必定會被無情地移除或取代。也因此,裝置搭配的軟體不可能像個人電腦軟體那麼肥大,更會隨著硬體方塊的抽換而被改寫。如果作業系統本身是封閉式軟體,可以想像在可攜式裝置如此多樣化的功能下,會帶給作業系統所屬的軟體公司多麼不可承受的重擔!

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擴展:

以往台灣為個人電腦研發及製造大國,但主要產品與所謂的Wintel架構糾結甚深。然而在Netbook及智慧型手機這類的「次筆記型電腦」出現後,其市場區隔要求更低的成本及耗能,現有的微軟作業系統及英特爾x86處理器顯然價位過高,晶片組合太笨重,彈性也不夠。相較之下,Linux的彈性、跨平台性及成本都相當吸引人。

Linux五個Why

然而,在台灣,微軟的作業系統長期佔據絕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市場(甚至高到有人以「洗腦」來形容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現況)。很多人一窩蜂參加Linux或自由軟體的研討會和課程,搞得暈頭轉向,還是不得其門而入。也許以下的解釋可以增加各位對Linux的了解:

為什麼要有作業系統:

不錯,很多裝置的控制夠簡單到用單晶片ASIC或微控制器就可以控制。但是,當系統程式變得複雜,週邊變多,處理器更強悍時,每次都重頭開始寫一套控制程式顯然是不智的。當過工程師的人都知道「能用錢買得到的絕不要自己做」的道理,一套系統從規劃、設計、除錯、驗證,不知要周而復始幾次才能完全成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是專案致勝之道。好的作業系統就是可以有效的駕御複雜的微處理器硬體系統,提供必要的系統呼叫及週邊支援,不必從零開始。

為什麼要用Linux:

哦,這要看專案而定。如前所述,如果你習慣用Windows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或開發環境也適用Windows,這個作業系統仍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有時候專案需要的彈性、跨平台性及成本需求可能讓Windows作業系統不再適合,這時候Linux是很好的選擇之一。Linux是網路普及下這個十倍速的世界裡相當優秀的作業系統,有自由軟體的特性。由於程式碼開放,在網路世界裡已經受到過各種無情的打擊,因此可靠度良好,更新速度也很驚人。

為什麼Linux要開放程式碼:

在1991年,一位芬蘭的大學生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不想用MS-DOS,又對手上的類Unix系統──Minix不滿意,所以就自己依Minix的程式碼重寫了一個簡單的作業系統,後來就稱為Linux。如果不是Minix本身是一個教學用的系統,程式短而且公開程式碼,就不會有Linux的誕生;如果不是Minix和Unix都需要收授權費,Linux不會成為自由軟體,從而搭上網路的十倍速列車,成為最受歡迎的類Unix作業系統。

由軟體是什麼:
談到這個,一定要提到理察·馬修·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這位老兄。據說他是因為要不到印表機驅動程式的程式碼,無法自行修改昇級,身為駭客的他憤而推動程式必須可以自由使用(包括取得程式碼的權利),實則是對於美國商業行為中,以專利或其他不透明的做法做為手段,謀取不道德暴利的一種反動。因此,斯托曼將程式及軟體視為言論,極力爭取其自由。事實也證明,將程式本身做為商品,除了缺乏彈性之外,在非法複製的攻防戰(這則是另一種反動)之下,廠商和消費者都受到傷害。反之,許多支持程式碼公開的廠商,即使並不從程式本身直接得到收入,但從相關程式的延伸、工具的提供及對客戶的服務…等項目,一樣可以取得可觀的回報。

為什麼Linux有那麼多種:

嗯,連Linux老手也不免眼花瞭亂。因為開放程式碼,真的是很有彈性,在寬鬆的自由軟體許可證下,自然會因為目標專案的特性不同,做出取捨和加強:有的版本很精簡;有的版本很安全;有的版本則界面很漂亮。大致上,拿到Linux的廠商會對原始的Linux做前述的延伸、加入工具…等變化,並提供服務,這些廠商稱為發行商(distribution vendor),例如Red Hat、Novell、Canonial…等),他們常常和網路社群合作提出社群發行版(community-driven distributions),例如Red Hat、Debian、Gentoo;或是單獨提出商業發行版(commercially backed distributions),例如由Red Hat發展出來的Fedora、紅旗、Mandriva,由Debian發展出來的Ubuntu、Xandros,由Slackware發展出來的SuSE;或是不屬於這兩種分類的Slackware。

Ubuntu在台受矚目
儘管Canonical台灣區業務經理黃鴻文客氣地表示,因為這是首次舉辦,規模不大,所以今(2009)年的議程中將不會安排這些硬體廠商上台分享,主要講師還是以Canonical國內外同仁為主,明(2010)年才有可能邀請這些硬體廠商上台做經驗分享,但由現場熱烈的氣氛,想必Canonical在場的高層應該可以滿意才是。希望這次,甚或是其他發行商能順利的與更多台灣優秀的硬體廠商合作,以加速Linux對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及相關週邊的支援,如此,對發行商、製造商及消費者而言,必能得達到三贏的目標。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