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概念 - 整合IMS與WEB2.0業務服務平臺

本文作者:admin       點擊: 2007-07-10 00:00
前言:
2008正是網通技術邁向大躍進的一年,許多網通產業正積極的部署與開發時下最火紅的應用產品-IP多媒體子系統(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而資策會網路多媒體研究所在2006年底就提出了許多產品應用的策略,其中在網路多媒體加值服務應用技術平台專案中提到,未來網通技術的加值服務應當融合各種content,開發出一套聚合異質網路的網路服務平台,融合了Internet中的WEB 2.0應用與mobile網路中的IMS應用─提出WEB 3.0的構想。

什麼是WEB3.0?
WEB 3.0的標準在哪?從一開始Internet的存在,目的是為了方便傳遞服務的內容,最初提供資料的閱讀及下載,使用者在網頁操作上也僅僅只能閱讀,不能參與,所以網站的聚合力(吸引力)較為薄弱。WEB2.0增加了Blog功能後,滿足了大部份使用者的需求,達到了雙向互動─不只是閱讀新聞,更可以參與編修新聞等。Blog把同類型的使用者聚集起來成為一個社群。WEB 3.0在於讓使用者有更大的自由參與網路服務的提供,與更方便的平臺能提供網路使用者,如內容、版面,核心程式的修改等。未來加入了網路身份認證的時代,網路使用者也可以藉由固定的一組ID,經過認證,從事許多行為。加入網路視訊分享的功能與完善的朋友聯絡簿,將網路人際關係靠一組代碼連結起來。任何人、事、時、地、物皆能被發起討論。WEB 3.0最中的目的是通過網際網路在極低的成本之下提供使用者更完善的服務,增加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性,讓使用者不再是面對一台機器,而是面對一個人類。為了加強WEB服務網路使用者的能力,從另個領域中選擇IP多媒體子網路這一個跨網路平臺的業務服務新利器。

WEB2.0的衍生應用
IMS與WEB 2.0這兩者間的技術發展是朝向兩條不同的方向,IMS的發展集中在營運商的服務管理框架的穩定與業務處理能力,而WEB 2.0正是P2P的另一個思維的實現,利用IMS當作服務的核心,而網路多媒體服務藉以取得可信賴的QoS保證,進而納入WEB 2.0的業務,在彼此互補的情況下,開發出非傳統通信的新型商業模式。IMS是屬於client/server的架構,以可信賴QoS保證的VoIP為主要服務,另外提供了Presence狀態服務,Instant-Message即時通訊服務,Video Sharing視訊分享服務,不同於P2P的分散式架構,是基於網路社群和各使用者之間資訊的互相分享,融合這兩種技術與業務服務,不管是對於系統業者的業務量增加,對終端的使用者而言,也提供一個更方便、更付多樣性的移動式多媒體平台。試想一個畫面,如【圖1】,Alice在使用IMS的VoIP中提到有一個有去檔案想要傳給Bob看,這時它可以在不切斷通話的情況下,額外點選P2P檔案傳輸的功能,直接將檔案傳給bob看。

在Internet上的WEB2.0衍生出最為活用特色是:
* 協力廠商積極開發WEB版面的API,給予使用者最大的網頁版面控制權力, 
  讓使用者可以開新打造自己的家。
* 較少的廣告與開放式的網站開發程式碼,更容易取得更多使用者的芳心。
* 標籤Tagging的使用,使用者處理資訊時可以利用Tag加以分析、歸類、管
  理。
* 網路即時影片的分享服務。
* 網路新聞的聚合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使用者將可以看到以不同觀點頗析下
  的新聞內容。
* 將不同的WEB 2.0應用技術結合在一起。
* 網路投票/民調系統,使用者可以隨時對任合人、事、時、地、物進行頭
  票,網站則負責蒐集這些結果。
* WEB網路電話。
* 朋友名單技術,將朋友群的朋友群全部拉進來。

利用以上的特色,運行在行動網路的IMS上,則又會有全新的風格,更吸引使用者去使用這些服務。

圖1. VoIP/IMS與P2P檔案傳輸示例圖


或是加入P2P分享社群,將IMS行動裝置當成是P2P中檔案分享的一份子,如此可以在使用者的移動中,檔案繼續的分享,也不會造成中斷。

WEB2.0從一開始並沒有嚴格的定義其核心技術,也沒有唯一的發明者特別指定哪些是WEB的核心技術。在WEB1.0的時代,Internet只是一種「應用」,而來到WEB2.0的時代,Internet則成為一種應用「環境」,利用以下技術特徵,可以歸納出WEB1.0演進到WEB2.0的技術象限分類圖。

* 分散式的架構─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類型網路上操作或共享資源
* 一種鬆散的耦合型態─高度的互相操作性能與統一的消息傳遞機制
* 開放的API─各協力廠商開放的服務的API,與使用手冊
* 平台的獨立性─不同的作業系統與資料庫具有通用的介面
* 支援WEB服務─如SOA架構,共享與重複使用WEB2.0的技術元件

WEB2.0將共享資源的議題下,延伸至Mobile Network,其中提出在移動式網路中要如何做到共享資源與達到用戶在無線網路漫遊的無接縫式。

Internet與Mobile Network的融合概念出現在VoIP提出來的時候,但是受到市場使用者的需求不普遍,後續的服務內容不夠多元化,使用的方法也不便捷,以及受到系統業者的營運策略的反彈等等因素的影響,這樣異質網路的服務融合概念一直是處於低調的發展。隨著新興用戶與移動式設備硬體廠商以及基礎網路架設提升至3G到3.5G之後,體驗著新通訊服務的用戶也開始增加,針對市場需求與營運成本的降低,系統業者也開始著手重拾異質網路內容服務聚合平臺的技術。最終端的使用者與全球的通訊業者開始大聲疾呼開放自由的通訊市場,通信網路開始朝著All IP化的方向演進。

3GPP聯盟R5的版本中提出一套支持IP多媒體業務的子系統,其以SIP為核心與底層網路無關的分層技術,並受到ITUT與TISPAN等組織的支持,對IMS整體架構進行了開發,對底層內入了不同網路進入點的方法,實現了網路進入無關的技術,現階段IMS已成為Internet與Mobile Network最重要的核心架構。

WEB3.0的藍圖
IMS與WEB2.0皆是以服務為導向的架構(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用在信息系統的服務導向架構,隨著Internet與Mobile Network基礎建設的佈建,已獲得了長足性的發展。IT通訊產業也使用HTTP協定作為SOA的一種方法,並以XML語言作為各service之間傳遞訊息與事件的通用格式。正是如此,WEB 2.0與IMS也利用XML承載各類型的媒體,經過SIP、HTTP與XML的組合,可以廣泛的將現有的產品,有效的用於SOA上。

利用IMS架構的特性並結合WEB2.0的內容服務與P2P應用,大致可以規劃出WEB3.0的藍圖─移動式的WEB2.0。如AJAX,RSS等應用技術將納入在IMS基礎網路服務中,提供用戶新型的移動網路服務新體驗。大致可以整理出WEB3.0的多媒體服務都朝向無線領域的發展:

* IMS的RSS訂閱服務─在以往使用RSS的時候,都是在固定式網路與桌上型
  個人電腦上使用,當RSS服務轉移到行動通訊設備時,用戶者可以隨心所欲
  地在任何地點與時間取得最新的議題與討論的文章。
* Friend狀態─此服務可以加值到任一服務項目。如提供給用戶端有哪些人
  訂閱了自己的Blog,並進階的利用認證策略去允許哪些用戶有觀看的權利
  與觀看文章的等級等。
* P2P檔案分享─反觀來看,WEB 2.0結合IMS服務則可以提供P2P檔案分享
  的服務,無論是直接點對點的撣案傳輸,或是分散式的檔案分享,利用無線
  的行動設備,達到提供給WEB2.0用戶一個無接縫式P2P檔案分享續傳的機
  制。
* Vlog分享─這是一種最近熱門的WEB線上影音Blog,結合IMS的Video 
  Sharing服務,則使用者可以與其他使用者同時觀看感興趣的熱門節目,一
  看一邊下載成檔案。
* 類似skype應用─WEB2.0上熱門的VoIP技術,則因為IMS底層使用的是SIP
  協定,當然也可以直接移植到IMS,使用IMS/VoIP服務,用戶更可以獲得
  相當程度Qos的保證。

IMS的確是有資格支持著WEB2.0邁向WEB3.0,IMS以業務服務為導向,跨網路平台的架構,實現不管網路介面為何,都能夠輕易的連上IMS網路,使用網路服務,其中QoS機制,成員認證機制,計費機制也能讓WEB2.0的進化更越加助益。早期WEB2.0雖說是資源共享的平臺,但大量的資料沒經過管理,造成重複的資料垃圾。試想一個案例,可能一開始一個WEB2.0網站提供的服務因為新鮮,使用者大量的註冊登入,但是管理者卻沒有有效的管理,往後整個網路服務一定被垃圾資源給淹沒,4 例如免費的郵件服務造就了垃圾郵件,免費的Blog服務造就了一堆重複的垃圾文章,免費的網路影音平臺如YouTube等,雖然網路影音新鮮有趣,但重複的資源有浪費了網站的頻寬,這時如果有以IMS為核心的業務控管,藉由嚴謹的認證機制與QoS機制提供給相對穩定的頻寬保證與安全的網路空間,使用者因為計費的機制提供流量頻寬使用的收費與網站營運利潤的分享,開始節約能源,不再浪費網路頻寬,也懂得開始用心經營自己的Blog等服務,這時候網路服務業務的品質正在向上提升,而用心經營的網路使用者也能夠利用IMS的計費機制,獲取利益。

結論
所以WEB 3.0的概念可以從IMS與WEB 2.0相輔相成的結合,提供不同以往的跨平台網路服務能力,提供用戶隨時隨地的接受服務,網路資源與業務利潤與所有用戶共享,更能加速提升WEB服務的品質。

電子郵件:look@compotechasia.com

聯繫電話:886-2-27201789       分機請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