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設計工作基本上可分為前端和後端兩大區塊:前端是指將硬體描述語言 (HDL) 轉成「網表」(net-list),並透過模擬和驗證對功耗、效能、面積 (PPA) 進行優化;後端則是將 net-list 變成實際可供製造的電路圖,包括每個電晶體 (transistor) 詳細的定位及連線方式。為達成「APR」(Automatic Placement & Routing) 任務——自動擺放位置及繞線,一套有能力貫穿全流程的整合性電子設計自動化 (EDA) 工具正被受期待,以免出現溝通斷層而導致無謂的重工浪費。
有鑑於此,近期強打「設計卓越」(Design Excellence) 策略的益華電腦 (Cadence),力推一手包辦包括設計創建之初到後端執行、簽核 (signoff) 的「iSpatial」流程,以解決前、後端各行其是,執行時間 (Runtime) 太長且電源完整性 (Power Integrity) 易有缺失的問題;並借助機器學習 (ML),盡可能將 PPA 最佳化。Cadence 研發副總裁羅宇鋒表示,EDA 「整合」二字說來容易,但因牽涉元素太廣,真要付諸實行、由一家供應商獨力承攬並非易事;而他們已成功在同一個核心基礎架構上,使用同一個引擎串聯前、後端設計,實現數位全流程。
照片人物:Cadence 研發副總裁羅宇鋒
時序 vs. 電源完整性,必然或偶然?
尤具標誌性意義的是:Cadence 是業界首家有能力整合靜態時序分析 (STA) 和電子遷移與電阻電位降 (EMIR) 簽核的 EDA 廠商。羅宇鋒解釋,雖說時序 (Timing) 有時並非設計關鍵因子,卻可能使 EMIR 變得很敏感,唯有把電源完整性納入時序簽核 (Signoff) 同時進行,才能看出端倪;而 Cadence 創新「iSpatial」流程,是在同一個引擎上分工,既加快前端計算、又能讓後端的時序和功率/絕緣阻抗 (power/IR) 分析更臻完美。更迫切的是,協同優化可大幅改善效率 (Efficiency)、可預測性 (predictability) 和收斂 (Convergence) 結果。
圖1:Innovus 設計實現系統運用Machine Learning創新後的結果
資料來源:Cadence 提供
羅宇鋒補充,通常,工程師在大費周章繞線、調整架構後,若結果變動不明顯 (未顯著改善或變糟),又得重頭嘗試不同的位置擺放;打通設計工作的任督二脈後,工程師再也不必陷入同一件事做兩次的漩渦,有效壓縮工作時程,且實證上 PPA改善 10%、執行時間提升三倍,已通過聯發科技、三星電子等用戶驗證。簡言之,「iSpatial」流程的價值在於:Handoff (接續互通)——在流程早期預見後著,從不完整數據推論出準確結果。意即:前端不必做得很完整也能預知後端結果,後端亦可無縫接手、加速執行,且因為前端考慮已很完善,收斂得出的結果更好。
GigaPlace+GigaOpt 兩大 AI 引擎,連動前、後端設計
這主要得益於 GigaPlace 與 GigaOpt 兩大 AI 引擎技術,將 Cadence 三大產品線——暫存器傳遞語言 (RTL) 合成軟體 Genus、設計實現系統 Innovus 和形式簽核 Signoff,予以無縫銜接:
●GigaPlace 佈局引擎:是一多目標解算器,以連續可導函數建構數學模型並同時解算,優化合法擺置;
●GigaOpt 最佳化引擎:可自我調適、離散優化,但整體架構仍類似上述解算器,可綜觀全局、以免陷入局部迷思,不需使用者介入、就能自動避開局部最小值,並確保收斂結果是全局最優者。
以此為支柱,「iSpatial」向上串接 RTL 編譯與映射 (Compile & Map) 後,再將前端功率邏輯重組 (Powerful logical restructuring) 及完整物理流程重組 (Full physical flow restructuring) 回饋至後端,不用重新繞線。羅宇鋒說明,雖然經由設定 IR Margin (餘裕) 也能防止電源供應電壓的壓降 (IR drop),但隨著製程節點越小、IR 越趨敏感,此法 7nm 以下已不適用。再者,若晶片內部電源網格 (power grid) 過密,會造成過度設計、使繞線過於擁擠 (congestion);反之恐增 IR 變異,過猶不及。此外,IR 和時序會互相影響,如果沒有同時考量,就無法準確預估。
圖2:基於同一架構與核心的 EDA 工具,有助不同職掌的 IC 設計工程師腦力激盪
資料來源:Cadence 提供
先進製程挑戰大,AI inside & outside 齊發功
羅宇鋒補充,先進製程的物理效應會被放大,設計稍有閃失都可能因變異而功虧一簣,超低電壓的晶片 IR drop 更難掌握、不能只考慮單一因子,否則有損可靠度。進入 3nm 後,線徑更細、電阻越難克服;在電晶體微縮之際,頻率要求卻越來越高、增添繞線難度,加上散熱、擾動等皆是挑戰。另一方面,要避免佔用太多繞線資源。「iSpatial」流程可基於 IR 觀測時序,找出敏感路徑,繼而利用機器學習計算敏感度並建構數學模型做向量模擬,力求概括全貌、而非隨機取樣;其間演算法會不斷進化,用戶只需餵入數據、訓練模型即可預見設計成果。
他直指,機器學習的厲害之處在於:從不完整的數據推算出完整結果,且用戶訓練出來的模型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當內嵌在 Innovus 的 AI 引擎向上協助修正設計後,Tempus 時序簽核的工程變更指令 (ECO) 就會向下回饋、連動製圖工作。羅宇鋒還透露,除了 AI inside——將機器學習嵌入工具、以演算法提高 PPA,他們亦正致力於 AI outside——優化流程、增進生產力。在設計人力越趨精簡下,設計師對於智慧型工具的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流程的「邏輯走向」格外重要;當然,前提是模型訓練的效率要夠好,才不會反生掣肘。
圖3:完成整合的 Cadence 全套 EDA 產品
資料來源:Cadence 提供